fbpx

如何做好聽講筆記?你不知道的強力學習法(練習篇)

貼心小叮嚀:這篇有四千三百多字,如果時間不夠的人,可以先分享到自己牆上存起來,之後再看喔。

前言:

前一篇〈心法篇〉講了作筆記的好處,還有我二十多年來精進的心路歷程。這篇會分享兩個筆記誤區,以及八個筆記練習技巧。

什麼,為什麼有八個技巧?懶人包裡面不是只放了六個嗎?的確,有兩個是特別回饋文字篇讀者的,希望大家看了喜歡。

祭品:如果〈心法篇〉〈懶人包〉〈練習篇〉,有任何一篇年底前分享數破百的話,我再提供二十分鐘的錄音檔,讓大家更容易理解。(直播?沒這回事,我不喜歡露臉啊)

希望大家學習都這麼開心

一、兩個誤區:逐字與逐段紀錄

說是誤區,就表示這是非常極其容易發生的問題,甚至我自己只要注意力不夠專注,頻道沒有調好的時候,就會發生這個狀況。

踩到雷怎麼辦?跟下雨天踩到水一樣,擦乾腳然後下次小心就好,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1.1 逐字紀錄:

逐字記錄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浪費時間,另外一個是讓你見樹不見林。

浪費時間指的是,當你想要逐字紀錄的時候,會忍不住回放倒帶,還不一定能精準倒回你需要的段落,時間就浪費在迴轉,我自己的經驗是要花二十倍時間才搞得定逐字紀錄。

但是這種完美紀錄的工作就交給錄音轉文字的軟體就好了啊,軟體辨別主講者的口音有困難時,還可以請他們講話標準點(不是)。

更且,越倒帶會越讓你陷入想『完美』紀錄的陷阱。最後不但沒有見到樹林原貌,變成看著一片片葉子素描,但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全景照片啊。

1.2 逐段紀錄:

你可能覺得奇怪,逐段紀錄怎麼算問題?講者每段的大意摘錄下來不是很棒嗎?

的確,如果你紀錄的是專業講者,他們的演講結構(起承轉合,什麼地方該放笑話,什麼地方該停頓,什麼地方該重複三遍)都做得很好,逐段紀錄問題不大(為什麼是問題不大,而不是沒有問題呢?請看第七個技巧)。

但如果你做紀錄的對象是素人、公司長官、政府官員,那除了逐段紀錄之外,還是幫他們整理一下結構吧,不然把笑話跟重點都用一樣大小的字體顏色,就像把魚眼珠跟珍珠放在一起的可惜。

二:練習聽打的八個步驟

這套方法綜合我二十多年來進化的經驗,為了檢驗方法是否可用,我還找了自己不熟悉的英文素材(Gary Vee ) 實驗了幾次,確認可用,才敢放心跟大家分享。

2.1  三/三/三

做什麼?

這個練習需要你每個素材聽三次,每個人找三份不同的素材,總共聽三個人講課。換句話說視聽27次,或者你可想成是聽9組,每組3次。

為什麼?

為什麼建議你每個人講課找三份不同素材深度聽講作筆記呢?因為每個人講話多少會有慣用架構、笑話、開場方式等等等,當你熟悉這些部分後,對於吸收裡面細微差異的效果會更好,很多個大同小異,加起來等於一份比較完整的作品。

我自己遇到喜歡的作者,會盡量把他的作品全部讀完,為什麼?不是每個人傳達思想效率都很高,讀一本只能確認我喜歡或討厭,全讀才有機會掌握對方思想精髓。再來是因為同一個講者東西的一致性,作第二組第三組練習的時候,你會變輕鬆很多,就會覺得練習越來越愉快。

那為什麼建議要多找幾個作者的素材練習呢?就一直同一個講者大全套就好了啊?因為我們不會一輩子只上一個人的課,只讀一本書啊。多聽幾個講者的作品,雜食才能強化自己的吸收力。

2.2 找素材

做什麼:

素材的最大重點是長度,請找4~30分鐘長度的素材,最好是20分鐘左右的。

為什麼:

先說為什麼建議找四分鐘以上,因為太短的素材可能結構不完整,或者對某些人而言太簡單沒有挑戰性。

再來是要找三十分鐘以內,因為邊聽邊打字,同時輸入跟輸出是心志的高強度工作,就算是練武奇才也不建議一下子從三十分鐘以上的素材開始,太容易有挫折感了。

那如果我喜歡的演講就是超過三十分鐘怎麼辦?簡單,那就當成兩份演講啊。

最後是,二十分鐘左右最適合的自然是TED了。建議大家找TED 的素材還有一個原因,TED會對講者的內容結構有比較嚴格的要求,對結構的掌握不但讓你有安心感(知道等下會講什麼),還可以在稍有分心的時候,很快收回來。

通常分心只有短暫的幾秒鐘,像是忽然想喝水,或者被作者用的某個概念或術語『卡住』。但在練習初期,幾秒鐘的分心就足以打斷節奏,就得整段重來。所以分心後的回神是練習的重點。

2.3 打開耳朵專心聽(關字幕)

做什麼

你可能覺得廢話,我聽講當然會打開耳朵啊,其實還真不是。在書桌前用演講練習聽講筆記時,最大的敵人分別是(1) 提醒視窗 (2) 你的眼睛。當然電話、家人叫你吃飯、樓下小狗叫你起床那種事就不提了。

提醒視窗關掉就好,會發出聲音的app 調成無聲就好。

但你的眼睛怎麼關?請把演講的字幕通通遮掉,能的話就選無字幕的影片。

為什麼

我是台大外文系史嘉琳教授的TED演講,《用「回音法」學好英文口說》中體會的,方塊字是閱讀起來十分快速的文字,因此當螢幕上又有字又有聲的時候,我們的第一選擇一定是看字幕。

一但開始看字幕,就會關起耳朵,然後無法同時打字紀錄,所以請不要看字幕。(邊聽邊打是有可能的;但是要全力看、一半力氣聽,留在打字的力氣上就會少到不夠用)

2.4 聽第一次,用手筆記

做什麼

用你習慣的影片速度,看一次影片,看完後試著寫下來講者講了什麼,沒有特定格式,怎麼寫都可以。注意,這裡的寫,指的就是用手寫在筆記本上。

為什麼

第一次聽的目的是要建立整體輪廓,也就是見林又見樹當中的『樹林形狀』。

打字跟手寫是不同的刺激思考迴路,手寫的效果遠比打字好。因此第一次聽的時候,盡量用手寫下你聽到了什麼,如果習慣寫很多字的人就寫摘要,習慣心智圖的人那也是很好的工具,可以看出你認為作者的起承轉合是什麼。

2.5 聽第二次,講給人聽

做什麼

用同樣的影片速度,再看或聽一次影片。

檢查有沒有剛才遺漏的重點,用不同顏色的筆紀錄(方便你日後看的時候,了解自己首次與其次的注意力分散方式)。

找個朋友講一下剛才聽了什麼,如果不好意思講出來,就在臉書上寫,不用超過一百個字,三句話即可。

為什麼

我剛開始練習摘要自己讀了什麼的時候,常常都只會講『總之是本有趣的書』『這是個厲害的人』(其實現在還常常是這樣,嘆),每次看到別人寫很棒的心得或者摘要都只能遠遠敬佩。

後來看到曾寶儀的《50堂最療癒人心的說話練習》,他提到主持美食節目是非常大的挑戰,只有當可以用自己的話,描述細節時候,你講的美食才會讓人有感覺、然後有你的特色。

摘要也是這樣,只有用你的話描述作者到底講了什麼,才是你有在讀這本書。所以雖然困難,我們還是盡量一起用自己的邏輯跟語言讀書。

2.6 聽第三次,開始筆記

做什麼

經過前兩次對樹林整體外觀的掌握,現在可以進入重頭戲的打字了,電腦拿出來。

請用一般播放影片速度的75%速度播放,然後開始邊聽邊打。記住不要回放,不要回放,不要回放。

有不懂的東西或沒聽清楚的就用xxx代替,遇到講者用連珠砲說法表達趣味時候,按暫停打出你能打的,或者跳過。不要回放。

如果你實在不習慣連續打這麼久的字,兩個方法:每五到七分鐘休息一次,或是速度改成50%,也就是平常一半的速度。

為什麼

關於回放:前面提過幾次,要用見林又見樹的方法建構自己對素材的掌握,回放會讓你不慎掉入逐字紀錄的世界,這恰恰是我們要避免的。

關於75%速度:大部分人不是打字太慢,而是不習慣這麼長時間打這麼多字,因此手會跟不上大腦,但真的用50%速度,大腦又會無聊到睡著

我試過用50%的速度,因為Gary Vee 有時候會用很長的排比句子,讓聽眾了解他要幹嗎,排比句的每個字我應該都認得,但要拼出來沒那麼快,一思考,就會跟不上而耽誤紀錄時間。但是慢到極致,又會失去韻味。

他的排比句大抵如此:『你每一分鐘花在羨慕別人的社交媒體、修過的照片、週末的宴會、新買的包包的時後,就是浪費了可以花在自己身上的時間』

2.7 分段、畫重點 (最重要的技巧)

做什麼:

想像你是講者的同伴,跟他站在一樣高度,幫他把這篇演講分段、畫重點。找出他的金句在哪裡,舉例在哪裡,哪裡是他擔心現場聽不懂才多加的例子,哪裡他可能下次會用不一樣的方法講。

為什麼:

前面提過為何不能用逐段記錄法,因為當你每個段落平平常常寫完,不分組、不著色、不找出哪裡是聽者跟講者之間暫時休息的段落,哪裡是講者呼籲大家跳起來的重點,那你的筆記就像缺少鈣質不足一樣,很容易沒有框架、散落一地。

因此,做完筆記一定要用自己的邏輯重組一次。我在看XDite 的二階式讀書筆記法,覺得也是用相同的道理:讀書不是在找作者講了什麼,是在找素材丟入你大腦原有架構中。

2.8 學架構

做什麼:

找本教怎麼學習演講的書,讀到滾瓜爛熟。例如《成功都是說出來的》,作者Peter Meyers提到演講的結構是『滑波、禮物、甜點』

-滑波:

可能是講者的一段經歷、一個別人的故事,或是一小段數字,拉近跟聽眾的距離(我想分享15年前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

-禮物:

講者像是個要提供禮物給聽眾的嚮導,會提供一份地圖(那之前我以為非洲不可能有清潔的水源,後來發現我完全錯了,因為以下三件事情等等等)

-甜點:

講者呼籲聽眾一起採取行動,聽完後滿滿的感動可以獲得出口(我們可以讓世界更好,請跟我一起xxxxx)

你可以讀一本書、聽一場教怎麼演講的演講、甚至上個怎麼演講的課程。越多越好,多到你覺得他們講的東西你都熟悉無比為止。

(或是上Youtube 用樊登讀書會、高效演講當關鍵字搜尋。

樊登是非常成功的中國知識型產品的創業人,號稱他一個人的產值抵得上整個得到app 數十個老師的產值。他讀書摘要的能力十分傑出,我讀過的書如果他有講,再聽一次,都還覺得他講的比我讀的鮮活。)

為什麼:

當你對演講的套路更熟悉後,你會對講者是在做開場滑波、內容論述、還是收尾呼籲都有胸有成竹般的感覺。

這會讓你的大腦像是有份地圖般,知道講者這個嚮導已經帶你走到哪裡,還有多少要講的,這不但讓輸出更輕鬆,也會自然形成注意力的分配(開場可以放鬆一點,講內容時要非常專心,講到行動呼籲時就是準備收尾了)。

學會結構後,你會發現講者通常會安排『冗余』,也就是讓聽眾喘氣、吸收、反芻的空白空間。對聽眾來說是吸收空間,但對聽打的人來說,就是趕進度補足剛才沒打完東西的最佳時刻。

筆記法就像是我能送給大家的禮物,
希望收到的人都能夠多使用,然後回饋喔。

結論

這次提到兩個誤區與八個訣竅,訣竅中第七個也就是分段畫重點最為重要,唯有當你會用自己的角度畫重點,才是把講者的內容搬家搬到你的大腦中,開始讓它們跟你腦內的原住民產生關係,進而架構你自己的學習。

聽打是可以練習的,練習聽打就是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在幫大家摘要一次練習步驟

先看影片,用手寫下你記住的東西,只給自己看

再看一次,寫下遺漏的,並且對別人講

再慢速聽一次,開始練習聽打

輸入 + 輸出 = 強力輸入。

希望大家一起練起來,還沒時間練習就分享起來,有問題就多回饋給我。別忘了文章開頭有提到個祭品(分享數破百,就提供錄音檔供大家複習)

讓我們一起筆記、一起變強吧。

附1:練習素材的建議可以看懶人包最後一張

附2 : 有人問我說,如果不喜歡記筆記的人怎麼辦?如果另有練習方法,也歡迎分享。但是不練習,或者是看書不反芻後用自己的話重講,是不會有進步的。

若是有人問『有沒有不練習就能夠變強的做法?』 那我的答案是『做夢比較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