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有個段子,馬雲來台灣參加創新論壇,
台下有企業老闆問他「該如何創新呢?」
馬雲看著一屋白髮蒼蒼,答「我們那兒都是年輕人在談創新」
.
說的時候當然是自嘲台灣的位子都被白髮老人佔著,年輕人沒啥機會。
但有時候我也會想:
當九零後開始創業,開始站上站滿舞台了,七零八零後又如何呢?
正好聽到得到app《香帥的北大金融學課》有這篇問答,就當搬運工轉來了。
…
DB.寶:
現在的互聯網創業大佬都是60後、70後,那未來數據時代會不會是80後、90後唱主角呢?在區塊鏈重塑價值的年代,數據智能時代,我們個人怎麼實現財富自由,怎麼實現個人價值,如何教育子女?
香帥
我很喜歡這個同學提出的問題,因為真的很接地氣。尤其是最後一個問題,作為一個10個月寶寶的母親,這個問題確實會經常在我的腦海裡浮現——我的孩子將面臨一個連我都不熟悉的世界,我該怎麼教育他?我猜所有上進的年輕父母,都有過這樣的問題和焦慮。所以,我想系統地回答一下。
第一,你想一下,為什麼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巨頭都是60後、70後?因為90年代到2000年代初是互聯網創業的鴻蒙開荒年代。那個時候60後三十歲出頭,70後二十歲出頭,這是年富力強,想像力、精力充沛,而且又有一定人生閱歷的階段,也就是創業的最佳時機。
好了,順著這個邏輯下來,2020年左右開始的十年,會是區塊鏈技術創業的大時代,所以90後,甚至00後會成為這個領域的主力軍。
但是,未來的創業和90年代創業會有一個很大的區別。當時我們國家是互聯網的沙漠,所以,只有年輕人才有機會觸網學習。而現在不太一樣了,一是人的壽命變長,二是學習環境不一樣,所以人的相對年齡階段不一樣了。很多60後、70後的“叔叔阿姨們”還佔據著財富和資源金字塔的頂端。所以,只要他們keep learning,機會仍然在。
所以,在我看來,未來創業界會出現年齡多樣化的一個局面,從70後、80後到90後、00後,幾代人會同台競技。
當然,世界終究是更年輕的人的,90後、00後沒有疑問將成為下一個時代的主宰。
那麼,個人怎麼實現財務自由?怎麼實現價值?我覺得這是非常個人化和具體化的問題。在下一周全年的複盤裡面,我會給你係統地講一講,怎麼做好金融決策。但是,有一點我很確信,就是這個時代變化速度很快,比如現在總是說“三年就是一代人”,這不是段子,而是某種現實的反映。因為技術、社會形態、商業模式都變化太快,幾年下來,你如果不實踐,不學習,很快就會被主流話語體系所拋棄掉了。
有人說羅胖製造焦慮,我覺得挺扯的。一個變化這麼快的大時代,人必須奔跑才能跟上大浪潮,你不可能不焦慮,焦慮這東西根本就用不著製造。
所以,一個人持續學習的習慣確實很重要。不要說你們,就是我自己也會感覺到,如果自己一年知識不更新,你面對企業家,面對學生的時候,就真的沒有底氣。所以,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有老師會十年如一日地用同一個教案,怎麼會敢上講台。你要知道,三年過去,很多案例都可能成了昨日黃花。
最後,再講講怎麼為人父母的問題,我猜這是所有父母的痛點。我寶寶剛出生幾個月的時候,我凝視著他無邪的臉就會想:你將面臨一個充滿變化,連我都不熟悉的世界,我該怎麼教你呢?
但是很快地,這件事情我有了答案,非常簡單,我用三個詞語來總結:be yourself、keep learning and be fresh。
就是做自己、持續學習、保持新鮮。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很多學習的知識會過時,比如說農業時代種地的知識,現在看用處就不是很大。比如說我這代人年幼時候學習的DOS系統,現在早已成了古董。但是,學習的習慣不會變,你只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學習的動能,一個人就會永遠是“新鮮”的。
而一個人保持對生活,對社會的敏銳度,新鮮的體感,這是你和下一代交流、溝通最重要的能力。
要知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模仿,模仿的不是具體的內容,而是你的行為透露的邏輯。你緊張,他們很難放鬆;你懶惰,他們會缺乏動力;你守舊,他們也容易被拘泥在套子裡。所以,你保持一種奔跑的姿勢,一種開放的態度,一種甚至60歲還成長的動力,他們自然會跟你一塊兒成長。
所以,不用去強迫教孩子什麼知識,知識會過時,但是陪他們一起成長,學會學習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他們自然知道該怎麼適應未來的變化。總而言之一句話,與所有的父母共勉:
做更好的自己,才能成為更好的父母。
延伸閱讀:
我搬磚的 得到app 香帥專欄:關於信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