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把舊的IPhone 賣掉,經歷了3個平台,正好體驗了完全不同的獲客與經營策略。哪一種你更喜歡呢,我們看看
第一個平台的收購價最高,姑且說是150吧,雖然是給你購物金,但還滿多地方可用的
第二個平台收購價普通,大約是110吧,但是是給現金
第三個平台收購價最低,而且給的購物金只能在他家使用,貨還不多
為什麼我最後選擇第三個平台,而且被再次圈粉?
原來把貨寄給第一個平台後,經歷了一兩週的估價,結果給了一份檢驗報告,以及打八折的收購價,大約120
種種原因影響,我放棄被打折的收購價,改試第二個平台,想說至少還個現金比較開心。
第二個平台一樣是線上估價,但得寄回去檢測後才是實際收購價。可能過了收購熱潮,這次倒很快,3天就回覆了:3折預估價,也就是33
哇、雖然是現金價,這價格也太嚇人吧。毫無懸念的拒絕它
這下棘手了,是放棄賣掉它,還是自己去蝦皮賣呢
我試著去蝦皮賣了兩週,沒啥回應,看來我得重學賣東西
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去第三家問問,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
第三家,明碼實價。官網的估價是多少,現場就是多少。含排隊在內,15分鐘搞定。兩天後還寄信問我是否滿意店員Andrew的服務
第一家,開價150,實收120。體驗略落差
第二家,開價110,實收33。體驗![🤔](https://static.xx.fbcdn.net/images/emoji.php/v9/t34/1/16/1f914.png)
![🤔](https://static.xx.fbcdn.net/images/emoji.php/v9/t34/1/16/1f914.png)
第三家,開價100,實收100。體驗 超乎預期,事實上,我當場立刻在朋友群中推薦它們
我們常想用吸睛的文案「騙」客人點擊,想著進來了就有機會。
但有時候,當吸睛與事實落差過大,可能會讓獲客行為變成敗掉好感的小遺憾
…
其實從這三家的本業與回收業務差距,還有外包方式,外包也要賺錢等等商業模式切入,我可以理解為何會有這些差異。
只是,品牌建立不易,信用在低觸及低點擊年代會越來越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