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階級對立與社會疏離:從《上級國民/下級國民》到《殘酷世界的生存法則》的洞察

 

社會上23%的男性過了50歲還從未結婚過,沒有機會繁衍後代、更別提發財、加薪、買房、度假…所有的好事都輪不到他們。

再看到那些階級層次本來「應該」在自己下面的女性、同性戀、移民、身心障礙人士,甚至老人都獲得更多社會關注,自己身為主流階級,卻什麼好處也沒有。

憤恨之餘,只好將不滿發洩在各個新聞頻道的留言板上,躲在匿名的背後,更加無所顧忌地說出心中的種種不滿:社會亂象都是對年輕人太放縱、外國人就是來搶我們資源、政治就都是在污錢…

他們當中的有些人,甚至掄起武器隨機殺人

以上說的不是台灣,是橘玲筆下的日本,以及中國、韓國,甚至美國。

當由科技領軍的生產力進步,帶給現代人遠超過工業革命前的經濟力時,隨著資本獲利力的進展,也讓貧富差距加深,中間階級消失。

中間階級消失或貧富差距巨大,也不是人類首次面臨,為什麼這次的狀況更加嚴峻?

社交媒體與各種短影音,每天持續無間斷放送著有錢有閒階級的豪奢生活,一般人更加強烈的感受到自己的無能

按照橘玲的說法,女性由於較擅長與人建立關係,還沒有那麼強大的不幸福感,或者負面感受。但是男性,尤其是低學歷的男性,只剩下年輕時候還能在群體中有一兩個朋友,一旦有人步入家庭,友情也會逐漸解離,剩下的人被整個打入不受歡迎的群體。

這些能量容易被政治操縱,主張回到過去的「美好」世界:把移民趕走、讓女性回到家中、同性戀與身心障礙者繼續待在世界的邊邊。

橘玲還引用了貝克、紀登斯、包曼等近代歐洲社會學家們的觀點,說明高度進展的現代化中,自由也代表了人際關係的解離,自主意味著更多跟不上的人被群體拋棄。

他也推論若實施無條件基本收入以改善「下級國民」生活品質的不可行處:不在國家的金錢力,而是無法合適的畫出要不要給移民與外配同樣收入的條件。過於寬鬆會被洗族群,過於嚴格在道德上很難說服社會。

《上級國民/下級國民》的描述太震撼,看了實在心情不好(認真的開始盤算臉友們家的小男孩未來有沒有風險成為不受歡迎群體,還好,看起來都很受歡迎)

那麼可以看看作者前作《殘酷世界的生存法則》,這本的核心關懷是『如果不是那些努力就會成為人上人的人生勝利組,該如何自救呢?』

作者主張,現代社會讓各種小興趣族群更容易找到彼此,滿足他人的小需求也能為自己長出一片天。不一定要把自己鎖死在公司終生僱傭制中,打開賺錢的心態與機會,人生有無限機會。

橘玲的核心關懷都十分強大,且具備社會精神。但論證邏輯有時候比較…日本人,正反合中沒有那麼明快。好在文筆流暢,雖然不知道為什麼他拉來拉去講那麼多生物學與演化,看起來還算愉快。

寫完發現我前年就寫過《上級國民/下級國民》的心得了,還有《殘酷世界的生存法則》

《上級國民/下級國民》橘玲

《上級國民,下級國民》橘玲

感受複雜的一本書。

作者認為,區分上下級階級的,與其說是經濟力,不如說是掌握現今知識與工具演變的能力;再加上性擇與繁衍機會。

.

只是這樣的話,沒啥難讀啊,為何會感受複雜?

引用Google 研究機構的 Astro Teller 的看法,人類知識指數發展的結果,是遠超越一般人認知水平(多少大學畢業生搞得懂智慧型手機、5G、AI 的原理?),但機器人的智力發展卻沒有極限

知識造就的風險與機會之差異鴻溝,只有逐步擴大

.

這有什麼問題嗎?

搭配階級流動的可能性與自由意志的發展空間

為了讓階級流動可能性擴大,必得鼓勵自由意志與個人意識

鼓勵了自由意志與個人意識後,有人會提高勝率並把握機會

但還無法發展的人,就得自業自得,社會福利只是救急度小月不是拿來讓資本家跌倒窮人吃飽

有一個成功的南非移民之子馬斯克,就也有刑事犯罪率是台灣7倍、美國3倍的南非

美國狀況比日本更嚴重,是因為量體大到更容易成功,也就更容易看到中間部位的中產階級真空。

一體兩面

.

如果成長難度那麼高,乾脆提供國民基本收入?至少讓人人有飯吃,更有本錢發展身心靈成長。

但在世界體系中,不上不下的日本,更沒有本錢做無條件基本收入,

因為開始實施後的道德風險(翻身無望的下級國民藉由生小孩來獲取收入,爽賺),會強烈衝擊現有社會,造成難以想像的分裂

於是強國如美國中國有一種分配的困擾
日本又有公平的挑戰

補上新的心得

《殘酷世界的生存法則》橘玲

《殘酷世界的生存法則》橘玲

1.基因大於環境、環境大於選擇、選擇大於努力

2.努力能改變的項目與幅度有限,並非每個人都能靠努力成功(有錢),只鼓吹努力是叫這些人去死嗎

3.但是一個能靠努力成功的社會是比過去那種靠階級或出身,努力全然無法改變命運的世界更好的。連靠努力都不能成功才有更多人會去死

4.因為人類的生物天性是以牙還牙、講求回報,對他人如此,對社會也是。努力即使效用有限,也比全然無效好

5.在努力相對無效的社會,像終身雇用制的日本,上班族對公司懷抱巨大的惡意與不幸福感;美國這種隨時可能被解僱的社會則正好相反,調查看來,人們反而比日本幸福

6.不過,雖然說人們喜歡努力有效,不能否定有些人的基因或環境不利,努力的金錢CP值很低,這種人註定不幸福嗎?

7.尤其是在富裕社會中落後的人,像大都市的遊民,很可能只是被環境與外在擊沈,導致連努力的機會都沒有。他們的幸福感遠低於部落中三餐不濟但跟親友一起挨餓的人

8.殘酷的現實是,以努力與能力為基準的國家,經濟發展遠比以親族為基礎的國家好。作為國家,選擇比個人更有限

9.努力也賺不了多少的對應方法之一,是說服自己有遠大理想,脫下快遞服就是搖滾樂手,或者是能把快遞機車騎得出神入化。意義給人幸福感。不過,從金錢與才能的世界來看,這種半吊子的幸福也可能是種自欺欺人

10.追求幸福或金錢的道路上,人類是可以暗示與操控的,這一事實可以自我保護也可以適度的加以應用

11.另一個可能是尋求社會群體認同,藉由貨幣社會發展,人類連結能力提升,在愛情與友誼之外獲得支持的可能變多。在自己發現與創造的小群中,成為有社會資本的人,可以讓自己超越原有的社會紐帶,打開幸福的可能性

.

感想:這兩本(《殘酷法則》《上級國民》),比較像作者的讀書筆記,很宏大的試圖揉合生物學、經濟學、社會學、投資理論、心理學講他對現代日本處境與個人如何自處的想法。

我覺得辯論與論證段落很精彩(勝間和代與香山里香之爭論、秘密法則與心理學實驗的關係),賽局理論跟生物心理學的結合也很有趣。

只是缺了強大的結論貫穿這些高度複雜與多樣的引用,如果能有個反脆弱的槓鈴理論這種漂亮的主張貫穿全書就好了。

補上四年後重讀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