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馬拉松剛在今天結束,你知道42.195公里全程馬拉松的世界紀錄在這兩年推進到2小時1分鐘,比上個世紀末快了接近五分鐘;而一線跑者的年紀更從30歲以下往上提升到35歲。
這不只是非洲選手天生基因與環境優良而已,長跑訓練近幾十年來已經科學化「法特雷克訓練、間歇訓練、高原訓練、肌力訓練、伸展練習、心志訓練等等,經過不斷地引用與修正,成效十分卓著」(附)。
同樣的,使用大腦的方式就像鍛鍊肌肉。從求學時代至今,人類學習方面的科學也進步不少,唯有不斷跟進新學習方式、持續測量與改善修正,才能夠持續進步。
我想分享我在閱讀《打造超人大腦》後一個月練習的體驗,以及遇到的難關;希望可以跟有興趣的人互相鼓勵ㄡ
一:兩個要點
看完本書後,我自問「有沒有辦法用一個月的時間,盡可能地練習書中學到的技巧與方法呢?」我想從增加輸出的強度開始。
結果我在上個月,更新了53次粉絲專頁,平均一天更新1.67篇,一個月寫了兩萬多字,這還不算隨時隨地想到在自己臉書上更新的小思考與小練習。
這段時間我有意識地做了兩件事:管制社交媒體使用時間、以及用多種感官學習。
1.1 管制社交媒體時間
我的臉書好友有很多學習大師跟學霸。每月七號博客來會員日前,都有人會推薦當月新書「必讀、重要、經典。。。」剛開始我全部列入自己的讀書清單,期望讀完後就算不能跟學霸比肩,也能往前一階吧。結果是家裡無盡的書牆…
當書堆令人緊張與沮喪,只好滑臉書解除壓力,想不到越滑壓力越大;因為好多朋友轉貼的必讀文章與新聞,不管是管理要徑「老闆不聽你講話?因為少了這五大要素」「讓部屬自動自發的關鍵做法」,還是產業新知或洞見「5G產業看這一篇就夠了」「記取WiMax的教訓,台灣AI應該這樣做」,總之看了很多資訊但只讓我對新名詞有感,對強化技能幫助卻很小。
有時候為了怕別人看過的東西我沒看過,甚至會分享沒看完的文章,或者早上分享晚上就忘記了。
我想這樣不行,開始管理每天使用臉書時間。具體方法包含
- 用專門時間而非零碎時間滑臉書、
- 早上起床不要先滑臉書、
- 看到值得閱讀的文章的話存起來用瀏覽器讀、
- 滑完兩次沒有想看的後就關掉APP
在刻意管制一下,一星期使用手機的時間果然減少了23%。而同時,輸出的速度也從每周8000字,進展到每週破萬字。(一天寫太多真的會想吐,大腦罷工)
1.2 使用多種感官學習
管制臉書使用時間後,終於心情比較平和也有比較多時間看書跟做練習,但看書看太久會睡,也會忘記自己為何而讀。第3章有提到用不同感官學習的效果,用聽的效果最差,但其實我還滿喜歡用聽的,所以我試著再用多重感官強化記憶之網。
除了用手寫摘要外,我開始嘗試用『唸的』讀書:開啟iPhone 的備忘錄後使用語音輸入。
可能有人覺得語音輸入感覺很蠢,或者想要使用其他更方便記錄或分類管理的APP。但我經過練習,覺得這是適合我的組合。
在APP部分,我嘗試過Google Documents、Evernote跟備忘錄。已隨走隨開隨紀錄來說,我最推薦備忘錄。因為完全不需要等網路同步,延遲時間最短,方便記錄靈感與最簡單的分類。等回到電腦前面我會再用Google Documents 做後續編輯檢修。
有人推薦使用錄音筆再轉文字,但我試過目前的語音輸入辨識度已經超過九成,只要多拿幾本書唸幾次好讓自己熟悉找出標點符號甚至分行的方式即可。而且手機拿來念書了,就不能拿來滑臉書。
.
除此之外,我還會找找Youtube會不會有作者打書影片或者出版社請人做的摘要;自己非常喜歡想要一讀再讀的書也會紙本電子本都買,紙本讀第一次還可以賣人或轉送,電子版可以畫線或者讀第二次。這些都會幫我在讀書前有個概念,我要讀什麼、誰來講的,讀書後可以對話:有讀到作者想表達的嗎?
小結:有意識地管制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還有使用以下幾種方式強化學習印象
用手寫下摘要(可以試試十六格,事實上我25格、12格都試過。除了格子太小很難寫之外,有寫都比沒寫好、寫完要試著用自己畫再講一次才有效果)
用手機的備忘錄搭配語音輸入法,紀錄自己的看法
遇到重要的作品,找作者Youtube演講、出版社畫的重點、還有多買一本電子書(或者你先買了電子書,就多買一本紙本書),方便強化記憶。
二:兩個難關
2.1 除了養成習慣,還要讓習慣上癮,變得毫不費力
不過這些其實是短期建立的習慣,不夠堅不可破,很容易被生活上的意外、身體不舒服、外在大新聞、情緒不好、下雨太大走路腳濕討厭等等給打破。
這時候需要的是讓自己上癮。書上有提到使用遊戲化八步驟,除了給自己使命感與將困難大型任務切成各個小關卡外,還包含給自己意外驚喜等等。這是我接下來想要多加練習的部分。
2.2 以終為始,找出關鍵問題
還有「以終為始」:把想要達成的目標,化約成幾道簡單問題。
我覺得這超級困難的,可能因為習慣考試解題,還不習慣自己設定題目的關係:立定難度與大小合宜的目標困難,找出自己真正關注的核心問題也困難。用XDite的話說,就是User Story (必須達成、需要達成、想要達成,達成也好)的檢討與練習不夠多。
我倒是有個經驗:當短期內讀的書夠多(例如一週讀到同個主題三本以上),遇到的外在環境刺激又夠大量且多樣,因為輸入夠高就會有自己的輸出,並創造自己的想問的問題。
也許這也是個辦法:沒法自己定題目,或者訂的題目大小不適當。但只要看得資料夠多夠快,他們在大腦內形成關聯後,為了跟人說明就會忽然產生屬於自己的問題。
小結:就像這本書分成『輸入、輸出、持續進化』三個部分,在練習過程中讓自己提高輸入的濃度,加快輸出的速度是我這個月的練習主軸。
未來一兩個月,我想更強化學習習慣的上癮,以及提升自己問出關鍵問題的能力。
三:一個重點
《打造超人大腦》中,我最想反覆強調提醒自己的是
「運用能自動重複的工具,放大學習的成效」
也就是〈持續進化〉這一整段。持續進化不只包含寫程式,或者大量使用自動化翻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藉由密集重複學習後,找出自己對該領域的核心領悟與關鍵作法,化成公式,寫成技術性文章。
就像我們作重量訓練的時候,當肌肉與神經對各種動作都熟練到成為反射動作後,會回頭檢視背後的肌肉運作原理是拉還是推,是運用哪些關節與核心,最後具有自己產生變化形式的能力。
我覺得生活在這年代很幸運,有大量的科學家與實踐者,都探討了各種自我訓練與強化的方式,希望我們都可以藉著持續地練習,打造出超人大腦與超人體能。
附註:
「2小時」是人類馬拉松的極限?from 巴特力 @運動筆記
延伸閱讀
打造超人大腦 – 一本改變你我學習三觀的好書 from Tom 的寫作時間
我看《打造超人大腦》:洞察事物的本質,迅速展開行動 from Vista 讀書會
救救我的中年腦,打造超人大腦完讀實做心得 from 蔡小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