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想看這本書?
我一直有個疑惑。
難道只有大公司、或者盈利強大的公司才能做品牌嗎?剛起步的小公司到底適不適合做品牌呢?或者說要撥多少資源做品牌呢?是乾脆都不做,有什麼賣什麼,純粹靠人品與信用。還是一開始就full gear全副裝備,不但願景、使命俱全,連logo 標準色、品牌規範等等都準備好好。各有什麼好處與壞處呢?
有些公司顯然是在走全配路線,但怎麼看怎麼怪:剛起步的品牌把自己的規則訂的跟百年老店或跨國企業一樣時候,有時候會有小孩穿大衣的感覺。
但也有些公司老想做品牌,又不知道該投多少資源還有怎麼起步好。慢慢默默地,就把自己的品牌做成papamama store 那種巷口雜貨店格局:也不是不好或賣不動,但是要擴充或者面臨危機時候怎麼辦呢?很難說得準。
正好看到這本書書名叫做《小公司大品牌》,雖然大品牌三個字讓我有點抖,很怕大而無當。但書是日本人寫的,根據經驗,日本人的書通常很適合實作,那就看看吧。
果然非常推薦。
(圖說:作者村尾隆介開的顧問公司有個台灣專案,感念台灣人對日本的協助與友好,所以他們每年都會來台灣跑步,以跑步謝謝台灣。 https://run2thank-taiwan.com/,網站上有2018與2019的照片)
這本書講了些什麼呢?
《小公司大品牌》的作者村尾隆介在日本是開諮詢公司,客戶不但包含小企業,也有許多地方創生的鄉鎮或者NGO,我查資料的時候看到「中衛發展中心」去年請他來台灣演講過多次,有興趣的人可以關注他們粉專(見此)
村尾隆介在書中開章明義就提到小公司做品牌的目的之一是不用打折商品也可以銷售得出去,甚至可以提高產品價格。
很好,但怎麼做到呢?希望不要是一堆未必適合小公司的高深理論啊。果然他沒有讓我失望,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幾點
小公司不需要用過於高遠的品牌理想
書裡舉的例子是街角的食堂,如果品牌的使命與理想是「維護與守護全人類的健康」,那就太超過了,會覺得很不協調,反而失去可信度。但如果食堂講的是類似「用好的食材做出家裡也有的清潔食物」這種程度就比較恰如其分。
要感動顧客,先感動員工,找個品牌大使吧。
品牌的使命與理想到底從何而來呢?一個方法是公司老闆自己想,或者很多是二代『美化』長輩創業的故事。不過也有個方法是老闆開頭,員工接力。畢竟員工才是每天接觸品牌,甚至對顧客傳遞品牌想法的一份子,如果公司的品牌與理想,只是老闆自說自話,既沒有嘗試對員工說明,也沒有邀請員工參與,那這種品牌就會像一開頭提到的「空有架子,但內涵空空的」
怎麼邀請員工參與呢?作者建議可以用每個月一次的方法開會討論與決議事項,不用天天做、但也要定期提醒。此外,指定某個員工為品牌大使,跟品牌有關的事情都問他,也創造他的榮譽感。書中提到品牌大使最好是年輕人,因為他們更有活力也願意被激發。
除了品牌logo和指定顏色之外,也找出些品牌絕不可做的事情
那麼品牌到底該做什麼事情呢?品牌logo跟標準色是不是一定要有呢?我覺得書中提到的做法很好是,有logo與標準色當然最好,但不需要耗費鉅資請昂貴的設計公司來做,可以先跟剛起步的設計師合作,重點是在使用的時候激發員工的認同感。
此外,還可以和員工一起討論,品牌有什麼不可以做的事情,像是「Do and Don’t do 」的概念,用雙重手法讓品牌意義更強烈。
當員工都成為品牌的頭號粉絲,而不是完成主管指派任務就好,就像是在員工身上裝設「碎碎念感應器」,更瞭解客戶深層需求。然後再藉由每月的品牌會議,收攏需求。即使是在B2B的利基市場也能創造跟顧客關係緊密且有個性的品牌。
村尾隆介的演講中還提到地方創生的例子,也是從這些案例我才想到觀光品牌的塑造與一般品牌的差異。一般品牌常常是從無到有,最多是從創辦人與公司腦海與資源中創造,要更動調整的事物有限。
但是地方創生、觀光品牌、NGO的挑戰更大,首要是鼓舞在裡面工作的人,然後幫大家找出一個共同出發與思考的圓心,圍繞著圓心深化並擴大。
推薦哪些人看這本書?
特別推薦做B2B公司的主管或小老闆,一改品牌只有大公司才做得起的概念,也有方針不用把大公司做B2C品牌的方式全盤套用到自己身上。
延伸閱讀
《小公司大品牌》已經絕版,我在二手書店也沒看到了,推薦去圖書館借,或是也可以看今週刊的摘要(由此去)。
村尾龍介來台灣演講過幾次,這是上下游網站做的紀錄(由此去)
或者關注中衛發展中心(粉專),詢問他們會不會再請對方來演講
其他品牌的書,可以看我的行銷讀書會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