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透過數據與指標提升工作表現的快狠準心法 :《數值化之鬼》

​上班族都不喜歡寫年度績效考核吧,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發現績效考核能讓人用數據與指標提昇工作表現,甚至還可以用在追求人生小目標的進步上。

只是,怎樣避免濫用或自我欺騙呢?我整理了五個要點

無論如何,先衝刺行動量吧 作者指出,上班族常用模糊語言。但要進步,就要數值化後衝刺行動量。

老手不要只看成功比率 老手不喜歡輸,會把目標轉為成功率。但成功率不能取代成功量。

主管的價值是選出適合目標的行動指南 主管的價值在於幫助同事縮小適合的計劃範圍。但主管不應直接指導計劃方向。

PDCA的C原來是這樣用 檢視計劃與目標的落差,就是PDCA的C的價值。C的價值是定期與主管(或自己)一起檢視目標達成率。

如果你跟我一樣,在#MBTI的表達分類中屬於P 如果你像我一樣,屬於依靠感知(Perceiving)比較多,那你可能會有「嚴格看數字判斷工作效果壓力好大」的感覺。

 

無論如何,先衝刺行動量吧

作者指出,絕大多數上班族都使用模糊的語言,或是把問題外部化「這個月幾乎都在拜訪客戶,但產品不到位、價格沒競爭力,效果不如預期」。但真的要讓自己成為持續進步的人,而非努力半天卻原地踏步,重點就是數值化後衝刺行動量:「本月上班22天已經拜訪10個客戶,比目標多了2個。其中有7個客戶願意聽完簡報,表示對訴求有興趣。但是表達願意試用的只有2個,聽到試用價格後都表示要再內部請示。如果有機會降低試用價格,或相同價格更多功能,就能提高成功率」。加上數值後,能夠比較與優化的討論空間就出來了。更可以清楚地看出,對目標來說,是否已經有足以檢討目前規劃的行動是否有優化的空間。目標是每個人的責任,行動指南只是達到目標的計劃。做到計劃不代表達到責任,但也不用天天懷疑計劃,無論如何,先照著計劃衝刺行動量吧。

老手不要只看成功比率

有時候老手不喜歡輸的感覺,畢竟當作得多的時候,失敗的量也就增多,作為前輩的權威感覺就會被削弱。基於人性,很多老手會把目標轉為成功率,美其名為提高作業品質。但是若提高作業品質是基於降低成功量,那對整體業績還是沒有幫助的。有人跑10個客戶成功3個,也有人只跑2個成功1個。表面上看起來成功率是30% vs. 50%,後者遠高於前者。但事實上以成功量而言,前者是後者的3倍。避免自己陷入老油條陷阱,提醒自己成功率不能取代成功量。

主管的價值是選出適合目標的行動指南

前面提到目標是責任,行動是計劃,又提到不能只著眼於計劃的品質好壞。那什麼時候要提升計劃品質呢?這就是主管的價值了,主管的經驗與能力,能幫助同事把適合的計劃範圍縮小,但不代表主管要直接指導計劃方向。當然,面對已知問題與陌生問題,主管提供的選項成功率也不同。已知問題上,多半能複製過去的成功經驗,主管指導或公司流傳下來的行動計劃成功機會高。但遇到陌生問題時,主管只不過是提供不同視角與篩選方針,不代表這些視角和方針必然會成功。

PDCA的C原來是這樣用

檢視計劃與目標的落差,就是PDCA的C的價值了。過去我以為PDCA的C就是看看自己有沒有按照計劃做,有的話打勾,沒的話自我鞭策一番。經過本書的說明來了解到,C的價值是來檢視原先訂立的計劃與目標的關係是否如預期。例如原先計劃拜訪客戶成功率是20%,但發現這只適用於熟悉拜訪,陌生拜訪成功率只有10%。那麼就得調整計劃以達成目標,要不是增加熟悉拜訪的比例或數量,要不就是設法讓陌生拜訪的成功率拉高一些。有些上班族會把計劃當責任,做到計劃後就不管目標達到與否,覺得結果不是自己的問題。或是把主管協助篩選的計劃就當成主管的責任,都做了計劃的動作,如果還是沒達到目標,就是主管的責任。這些都是誤解了自己的責任範圍。主管只是從不同高度與經驗值,看到多一些突圍的選項,不代表提供這些選項就保證能達到目標。C的價值就是定期與主管(或自己)一起檢視,在都按照計劃做的狀況下,目標達成率是否如預期呢?如果在C的階段只想調整目標,或是只想著自己對目標沒有影響力,那是對自己的責任認識不夠清楚。也許有些人可以靠著這些不夠清楚的方式達到一時的成功,但最終會成為無法持續進步的人。

如果你跟我一樣,在#MBTI的表達分類中屬於P

最後,我想說說哪些人看這本書會有收穫呢?有些人本來就很目標導向,或是很會PDCA了。我覺得這些人屬於MBTI的生活態度分類中,依靠判斷(Judeging)比較多的人。但如果你跟我一樣,屬於依靠感知(Perceiving)比較多,換句話說喜歡靈活變通的做事,喜歡保持開放選擇,順其自然,適應變化,不在意事情不按照計劃來等等。那你可能會有「嚴格看數字判斷工作效果壓力好大,這個人已經很努力了要說他沒有價值也很不忍的心情」但這是沒必要的。

 

如果想要工作圖卡的話,傑克小編這篇很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