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獲利優先》讀書心得

本來沒有想看《獲利優先》這本書,因為我覺得自己上過《超級數字力》,對於財務三表沒有什麼恐懼,應該不需要再回頭去讀「看不懂財務報表的人才看的書」吧。

但是因為推薦《獲利優先》系統的是我尊敬的財報老師林明樟,還有另外兩位一步一腳印過去幾年持續進步的企業家,我想裡面可能有些我沒注意到的地方吧?

這本書說什麼:

Mike Michalowicz 是個德裔美籍企業家,他在Ted 演講中有分享他前幾次創業後覺得自己掌握了企業成功賺大錢的方程式,賣掉企業後還一度成為百萬富翁。但是情人節前一天卻發現自己搞砸了,變成那種付不出稅金、會計師帳單的失敗者。他嚎啕大哭跟家人坦白後,一向不理會他的小女兒拿出自己珍藏的,貼滿膠帶的小豬撲滿給他還錢。這個力量讓他從新振作起來開始面對自己可能想錯了的關鍵。

本書是很典型的美國商業寫作模式,作者會不斷在他提出的方法間穿插讀者的成功案例、自己的失敗經驗以及為什麼要用這些方法等等。

例如他鼓勵開七個帳戶,專款專用:先留下獲利後才能花錢。

不夠花怎麼辦?兩個方法,一個是先給自己設定微幅調整的目標,另一個是逐項列出費用並定義費用是P/R/U (對賺錢直接有幫助,可替代的,以及不需要的),大筆的刪去那些不需要的吧,然後開始尋找可替代的替代方案。

但是不要誤會,獲利優先的目的不是要人成為節省魔人。效率的價值還是在得認真嚴格考慮的:作者舉了兩間製刀工廠,一間還在用三十年前『沒壞就好』的設備,另一間已經適時的做了更換。結果呢?後者的產品品質比前者好上數倍,自然價格與獲利也就更為可觀。

他還提到自己的割草師傅的故事,割草師傅除了割草外,還問他要不要幫忙掃屋頂的落葉跟修理煙囪,把單一客戶收入從三百元提高到一千五百美元。看起來很棒,但作者告訴我們:這是錯誤的開始,也是種生存陷阱。為什麼呢?為了要增加營業項目,割草師傅增加了工具,而這些作為固定資產的工具,時間應用效率遠沒有原來的單一業務強。

說到固定費用,我也很喜歡謝銘元先生在序中提到的固定費用對企業盈虧的意義圖示。很直觀的點出企業有淡旺季,如何調整支出結構讓淡季也能獲利,才是經營功力。

我的感想:

前幾年我剛讀到《快思慢想》的時候,認為被快思控制是不好的,要邁向成功人生,應該要更能善用慢想的力量。

但隨著對持續不斷思考這議題,我反倒認為能夠駕馭『快思』才是一切成功的基礎。因為快思是反射神經作用,啟動速度遠小於百分之一秒,甚至萬分之一秒。快思是生存的自然反應。如果能導引生存自然反應往自己想去的地方走,力量不就遠大於停下來慢慢思考的力量更大嗎?

例如說,過去我覺得要先吃棒棒糖是錯的,要想辦法讓自己延遲享受,慢一點吃棒棒糖,這樣才能做更『理智』,也就是更好的選擇。但現在我會想:如果我總是想吃棒棒糖,禁止自己吃的反作用力會更大。除非我能調整思考邏輯,把不馬上吃棒棒糖當成一種享受,當成一種樂趣來源,否則禁止的背後是未來山洪爆發的反作用力。

我在《獲利優先》看到的就是『調整大腦思考模式,以引導反射思考,進而誘發人更大潛能』:

  • 你會不知不覺把盤子裡的食物吃完而變得太胖?那就換個小盤子。
  • 你會習慣性想企業要成長就要擴充花費?那就先把該留下來的獲利留下來。
  • 作為企業老闆,你習慣苛刻自己,等公司大賺錢再獎勵自己?不要這樣,先留適當比例給自己,常常獎勵自己。
  • 你會忍不住花掉該預留的繳稅費用,導致繳稅季節來的時候身無分文?那就先存好繳稅費用,然後轉到一個天不魯土的帳戶去,到繳稅季節再打開它。預先『借用』就是『偷竊』政府的錢,他們不會喜歡。
  • 你會一收到帳單就繳付帳單嗎?設定自己的10/25 節奏,每月繳付兩次帳單,只付兩次。付完後就為自己慶祝一下。

設定多個帳戶、設定不同帳戶的費用比例、先留下獲利與該給自己的再去想可以花多少錢、調整但不用太劇烈、常常獎勵自己、設定自己的管理帳務節奏…

我覺得這些作法都是在微調大腦這部機器,讓大腦進入設定好的『創意的節省、創造力的提升花費效率』的方程式。

更新大腦的『快思』系統,就能夠更常啟動創造力與創意能耐,告別企業成長卻不賺錢的惡夢迴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