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陣子在今週刊專欄看到一個故事:創業家設計了立意良善的實習專案,卻在PTT被鄉民酸到爆,感到心灰意冷。
Charles想嘉惠在學的研究所學生,讓他們一起參與,從策畫主題起,邀請講師、在社群媒體上寫文案做宣傳,並與業界的前輩互動學習。。。於是他推出一個實習生計畫,每個月52小時,並提供津貼2千元。。。當時Charles跟我提到這個計畫時,兩眼炯炯發亮,看得出熱血又在他的身體裡沸騰。遺憾的是,一番美意被扭曲了…(今週刊專欄 — 學生實習 要不要給付薪水?)
我初看時覺得『啊、又是個好心被雷親的資深職場工作者』,但也隱約擔心自己是慣老闆。分享一下我的思考跟轉折
(圖說:連貓的手都想借用,那實習生當然沒問題囉。)
一:實習生是來學習的、沒有貢獻
身為大型企業的小主管,我的確曾經對實習生的存在叫苦連天。
就像很多人說的『實習生什麼都不會,連行業知識還有excel 怎麼用都要從頭教起,主管付出的遠遠超過他們創造的價值。更別提好不容易教會了,他們就開學了。隔年又要一切從頭,簡直是薛西佛斯推石頭般的苦刑啊』
這就算了,更怕的是遇到充滿大志但沒有現實感的年輕人,可能說出:『要我想企劃案?你們是不是想要抄襲我的點子?如果一年公司找十個實習生,有三個可以用的點子,你們這些老人就一整年都可以躺著幹了』
我實在不知道怎麼讓他們搞清楚:就算您的點子舉世無雙,從點子到落地到會賺錢的挑戰之多,在在考驗職業產品經理人的功力。
想出點子,只是最初最初的開端,更何況外行人的點子像我的照片、不經過無他相機修飾簡直不能見人。
二:實習生是好幫手
不過我也有在飯店業的朋友坦言:若沒有建教合作的實習生,他們簡直撐不下去。
2017年來台旅客人數持續成長已經破千萬人次,相較於2002年的兩百多萬,飯店業簡直是隱形成長冠軍,所以不是血汗產業找不到人來上班的問題。
但房務是體力活、要在客人退房後短短幾十分鐘收拾房間、重新打掃到潔如新。這工作的心理壓力又大,有時候好心提供同胞房間升等,他們還覺得理所當然,而且認為花錢是大爺,把工作人員是下人。一般只想求個溫飽的打工族,無法忍耐這種工作,就算前景再好又有什麼用呢?
員工常常臨時請假或者幾個月就受不了跑走,能穩定的待半年就是資深員工了。這位朋友一年到頭,都在想辦法填補人力空缺。
但是實習生就不同了,為了拿到學分,實習生在一個寒暑假或一個學期內,非來上班不可。是穩定的人力來源。什麼都不會又有什麼關係呢?對工作充滿不實際的幻想又怎樣呢?至少是非常穩定可靠的幫手啊。
華航找實習生一學期給薪十五萬元的新聞,也給我這種感覺:這工作可能有辛苦到留不住人的地方吧,才需要靠實習生填補人力缺口。好在他們是有給薪的,也不算太過分。
三:該給實習生薪水嗎?
我個人認為
如果你需要人來當幫手,那就該給幫手的薪水(像飯店、像華航)。
如果你的公司學習機會好到人家會搶著進來,那乾脆試著讓人付錢來學習(引文提到的新創公司,真的可以收學費)。
如果你做人很好,願意讓學生或員工用廉宜的費用學習,那就給了符合市場行情的薪水後讓他們自己決定要不要付錢買你的課程。
當老闆把該由員工支配的薪水,直接變成自己公司的學習機會購買金額,不管那個收費打了多少折扣,都難免會讓員工覺得不爽。
四:結論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文章,我覺得與其向作者這樣思考
『實習之所以不叫工讀,就是以學習為重,不是為了領薪水,因此我的真心話是,為了讓學生有更多更好的實習機會,不要硬性要求企業給付薪水,否則守法的企業是不會有意願的。』
不如換個角度想:提供實習機會如果對企業沒好處,企業就不會有意願。那就不要做這種雙重道德綁架了:先綁架企業說『你提供實習機會、真是佛心』、再綁架學生說『你應該認為工作是學習,請不要收薪水。』,這不是健康的工作環境。
這篇文章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每一個慣老闆的背後,都有自我剝削的身影。不要成為年輕人口中的慣老闆,就從停止自我剝削開始。』與所有職場老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