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完美的成品,觀眾更想看的是跟你一起成長的過程
為什麼我會想看這本書
出於流行不長久、太早投入浪費時間的心情,一直沒在GaryVee 當紅時追蹤他(我記得2018年,我的朋友都在瘋傳。最近大家流行的是另外一位大馬男神,照例我又沒有跟上),直到去年底終於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看他的影片,意料之外的還不錯(臉書連結)。
這之後又看了他一份超棒的內容行銷怎麼做的簡報(簡報在延伸閱讀中),再來就是有天發現這本書早就在我書架上了,那還等啥呢?打開看吧。
這本書講了些什麼東西
《我是GaryVee 網路大神的極致社群操作聖經》(後面簡稱《我是》)是GaryVee的第二本著作,1975年生的他屬於X世代,接下家族葡萄酒銷售事業後在幾年內把業績翻了15倍到達年營業額6000萬美元。
但這不是他最著名的事,他最著名的是用激動派的影片「You fxck xxxx」鼓勵年輕人努力努力再努力,一天工作十六個小時、磨練你的技藝、成為你想要的人,在社群媒體上面讓人看到你。
只是講努力?那是不是又一本勵志書呢?是,卻也不止。
GaryVee當然有勵志的成分,尤其他走的不是溫暖風格,而是激動風格:
「你他媽的還有時間給我休息,沒有一天花十六小時在拼命創造內容回留言跟粉絲互動,然後跟我說你懷才不遇?」
太過分、太自我剝削了?自我剝削是真,但過分未必,他書中也提到
「端看你想要完成多大的夢想,我的夢想大到可恥,而且我不想走捷徑,所以只能拼命工作」
這麼拼會累嗎?會,當然會,累得半死,所以只能靠夢想給自己力量。
你說我夢想沒那麼大呢?沒有想要買下一個球隊,也沒有想要激勵上億人,或者把自己的技藝變得對全球的愛好者都有用,還需要看下去嗎?
我覺得還是可以看看,即使沒有這麼多想完成的夢想,看看他對社群媒體的看法也很有幫助。八種不同的社群媒體,各有各的角色、接觸到不同的群體、代表人們不同的使用場景與情緒:
1.Facebook:全方位、擴散
2. YouTube:未來的電視,以後人們會習慣在電視機上看Youtube, 傳統電視台會消失或是YT化
3. IG:hashtag , 接觸到對主題有興趣的人、限動刷存在感爬
4.抖音:音樂性、傻氣、年輕人
5.Podcast: 面對鏡頭不自在的人、每天播
6.Twitter: 對話、轉推
7.Snapchat 未經修飾、 閲後即毀
8.Voice first 1分鐘精簡的如何做什麼(語音助理像Alexa使用)
最讓我受激勵的,是他提到自己剛開始拍影片的時候極度不自在,拍到十幾集才比較能放飛自我,在影片的背後放一些自己喜歡的球隊海報,拍到四十幾集才放鬆展現自我。
激勵的點在哪呢?我一直認為,千禧世代或Z世代可能天生習慣對鏡頭說話,但我們X世代不行。我看我的同輩面對鏡頭都有點拘謹、不習慣跟想像中的朋友說話,拍起日常影片就沒那麼輕鬆好看。但連大神都是練習來的,而且可以練習得來,最重要的事情是,他提到
「你的粉絲會喜歡看到你學習的過程,從不完美、一點一滴開始,然後慢慢進展,未來當你變得有名變得厲害,人們就會蜂擁而上來找你學習過程的影片」
這不就是自己企劃一場素人歌唱比賽嗎?打動人心的不是完美的成品,而是慢慢塑造的過程。
推薦哪些人來看這本書
不管是B2C的大眾或分眾行銷人,或者是B2B的經營者,甚至是想小小做一點點個人品牌就好,都可以從他對社群媒體的看法中獲益。有些新興媒體可能只存在一段時間,但那又怎樣呢?你在這個媒體的學習,也許會在下個媒體中再度受益。
延伸閱讀
如何從一份支柱內容再製、三製延伸內容的說明由此去。我跟一間軟體公司的朋友們分享這簡報時,大家都忽然非常開心,眉頭打開的說「太好了,做內容行銷不用一直自說自話,把同樣的東西再製作就好了」至於在製作的秘訣呢?請看簡報吧
《我是GaryVee 網路大神的極致社群操作聖經》買書由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