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創造無畏的團隊 ~ 《#心理安全感的力量》

坦白說,看到Amy Edmondson. 的書名《#心理安全感的力量》時候,我挺不以為然的。
工作上,我不太喜歡太粘膩的人際關係。有段時間我最喜歡的格言是『上班好同事,下班不認識』(現在沒這麼決絕了,好同事也是好朋友的還是不少)
儘管已經比較有人味,對於太過強調『我們公司是個大家庭,有什麼事情同事都會互相接納與幫忙』,我還是覺得挺敬而遠之。
看到這本書名時候,我真的想說:難道是一本強調公司要像大家庭,Nursing 、保護員工情感的奶媽書嗎?但因為公司有請人導讀,我想說不要用成見看世界,給自己一個機會。
聽完也讀完本書後,覺得這本書的英文書名《The fearless organization:Creating Psychology Safety in the Workplace for learning, innovation and growth 》 更彰顯作者的主張:
創造工作場合的心理安全感,提升學習、創新與成長力,進而打造一個無畏的組織
比起中文書名強調心理安全感,我更喜歡英文版強調無畏的部分
.
任教於哈佛商學院的Amy Edmondson 提到,當組織內的人陷入發言前『看老闆臉色,不知道能講不能講』的氣氛,等於是集體沈默螺旋:沒有人膽敢把自己觀察到的問題提出來。久而久之,大家對於怎麼做事情才對,決策正確的貢獻等等都陷入冷漠。
最後變成組織中發生極大的錯誤,卻沒有人能夠事先提醒與糾錯。
書中有提到的富國銀行詐騙案:銀行為了持續交出超出投資人期待的績效,訂下不可能達成的交叉銷售任務(開出不可能的帳戶數,每個用戶都買好幾個投資商品品等等),分行間接鼓勵員工用盜用個資的方法達成目標。吹哨者被人資請走,內部控制無效…
最後富國銀行跟監管當局支付 10 億美元的罰鍰,後來也關閉了部分的分行。
.
什麼時候我們需要心理安全感?
如何讓心理安全感有生產力?
.
心理安全感是必需品嗎?其實不是。
當環境安穩無變化時候,沒有心理安全感也無妨
當沒啥挑戰、萬事皆可達時,人們進入冷漠區或是舒適區,
心理安全感沒啥生產力
唯有當外界充滿挑戰、不可預期時,心理安全感的力量才能讓人與團隊進入學習區
.
根據Edmondson 對醫院的研究,心裡安全感較高的組織成員,會回報較多的錯誤。這代表同仁表現較差嗎?其實不然,從第三者的觀察,心裡安全感較高的組織反而有較少的犯錯次數。只是因為不擔心回報錯誤會變成社會性人格死亡,成員比較願意回報,並加以修正。
.
而組織如何提升成員的心理安全感呢?書中提到的是不要檢討人,而是檢討事。讓出錯以及衝突都變成下次可以改善的機會。而這種改善精神,必須由領導人著手。
更進一步,領導人如果還能偶爾自嘲,不害怕展現自己弱點,員工也許有機會更放鬆地提出自己犯的或者觀察到的項目(這部分《#逆思維》的Adam Grant 有更精彩的案例:他叫華頓商學院的教授們直接把學生回饋中好笑的部分唸出來,跟學生一起自嘲。還把這招分享給微軟等大企業高管)
.
此外,大組織在成就新創與成長的時候,安全感更是十分重要。
因為新創與成長,不是一個Idea 就可以達成的,往往需要經過無數次測試與轉向。每次測試後,如何豐富化測試的經驗,成為轉向的養分與教訓,而不是讓轉向成為一種污名。靠的也是鼓勵正向面對改變的心理安全感。
.
.
最後,《#心裡安全感的力量》《#零錯誤》。我是一起看的,一開始覺得這是衝突的想法:怎麼能一邊雷霆風行的消滅錯誤,一邊創造有安全感的組織呢?後來發現,這還真是息息相關。因為當組織中的人缺乏安全感的時候,不要說注意力彈珠容易消失,就連檢討SOP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地方的勇氣都沒有,更別提針對創新想法提出各種多樣性的決策建議與討論了。
而有安全感也不是組織的終點,而是打造大無畏,什麼挑戰都敢承擔的開始。

讓你的SOP有用起來 – 談談邱強博士的《#零錯誤》

前陣子跟同事們一起讀《#零錯誤》,一開始看到書名的時候,我內心充滿疑惑與排斥:
這不是講求創意的年代嗎?為什麼要讀一本規範生產線上工人的書呢?
就算我們常常自嘲是工人智慧的工人好了,大部分人的工作也不像核電廠或是開火車一樣涉及人命,又為什麼要以零錯誤為目標呢?
但靜下心來讀了幾篇後,發現這還真是讓SOP有用起來,日常工作出錯率降低的好概念與方法。
甚至很多我們自以為是靠創意的工作,其實也能用規則化甚至套路化的精神,重做一次,看看自己能找出多少規則化、效率化、極緻化的空間。畢竟我最討厭人家用『我們這行很多眉角』來躲避將資訊透明化與容易傳遞的。(關於知識工作規則化,今年上了另一門好課,也很想分享心得。不過這是另外好幾篇文章的事了)
說回零錯誤,書中分享的操作方式,放在讓SOP有用起來上,可以簡單用3個面向,前中後的涵蓋
– 創造能執行SOP的還境
– 制定高度可行的SOP
– 提升決策甚至制定SOP的決策品質
.
有工安事件的時候,我們常說問題出現第一線人員不按照SOP作業。彷彿錯誤都在執行人員身上,更像執行人員身上安裝好程序,可以隨時更版,然後不會前後矛盾。
邱博士提醒我們人類的注意力有限度,像5顆彈珠一樣的每天起床後持續消失,每做一點困難的事就少一些彈珠。當我們當天的彈珠少到不行的時候,就連照著白板抄字都會抄錯,這時候不要說按照規範好的程序執行SOP的能力,就連注意安全避開危險這種基礎生存本能都可能受到威脅。
我跟同事分享的時候,舉了書中香港年輕白領連續不睡覺3-4天工作後過勞死的案例,強烈感覺到年輕同事都震撼了:我們好好提升效率,準時下班保護自己的彈珠與生命吧。
#制定高度可行的SOP:設計讓驢子都能工作的簡易檢查點
驢子的比喻其實是我創造的,但有時候我們制定SOP的時候求好心切:希望人員能夠檢查幾十個項目,還要能夠考慮完全相反與矛盾的價值觀(例如把創造營收與保持獲利都放在SOP裏面,這當然不是SOP甚至KPI,這是策略階段要負責的事項。就算是訂成人員標準,那也是兩種不同執行要點,而不是一項)
書中提到,讓規則簡單可以執行,還有要設立自動檢查點。生活中的例子,例如台鐵與高鐵的列車長會在關上門前進行指差確認:不但用眼睛看,還用手指著自己要確認前方已無人員與異物,還要大聲唸出來。這些檢查點讓與生命安全的業務,能用更少的彈珠(注意力)來安全執行。
#提升決策品質:5個比2個好
這是刷新我提案與思考習慣的一點:要讓自己或主管選擇的時候,不要只提供兩個選項,提供五個。
為什麼?邱博士指出,只有兩個選項會窄化我們思考品質,陷入只針這兩個的好壞去進行主觀的判斷考量(我的OS: 或是說小孩子才做選擇,兩個的好處我全都要),但是當選擇項目夠多的時候,我們需要一一針對差異評價,就能夠甄別出我們真心在意的項目。
放到SOP制定的品質來做延伸思考,當我們想要在快速與品質2選1的時候,常會陷入快速就得犧牲品質的心情。但當我們試著讓自己多創造幾個選擇,有時候就能找出關鍵最在意的點,而不是全面性的要求無差別品質提升。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覺得SOP的優化與自己無關,每年寫內控自檢都很想快轉跳過。那《零錯誤》應該能帶來一些啟發與想法,至少不要讓自己過度加班到了沒有彈珠的境地,如果還能進一步檢討讓SOP有用起來就更太棒了。

商務溝通與線上開會的Tips

最近在看mastertalks上的《#黃致潔老師教你國際商務英語溝通軟實力:運用談話素材庫,將話說得漂亮有溫度》還有樂金文化的 《#遠距溝通最強術》 ,就是在商務溝通與線上開會提供了不少Tips,正好摘錄比較有印象的來提醒自己與朋友們。
這兩組素材,分別站在國際英語溝通與日本人的線上開會技巧兩個不同面向。
.
乍看題目會覺得在讀空氣的兩個極端:國際英語商務溝通講的是低語境文化,也就是不讀空氣、盡量直白。但日本人卻是超級讀空氣,號稱國際上的高語境,不在當地浸淫個十來年就無法行走。
我學習後倒是有些反思:同個環境待久的人,難免進入自動導航模式,設身處地觸角變很鈍。
因為日常會議的對象都是講過幾次話,有進行中或進行過的專案,自然就會往精進的方向,而不是一期一會的方向磨練。
這兩組素材卻是提醒我們一期一會時候,要如何最短期內把話講明白聽清楚,發揮應有效益。而一樣的技巧換回日常生活,也會很有幫助。
以下整合我比較有記憶點的幾個Tips,由於是個人小筆記,也就不標示是哪個素材提到的了:)
– 自我介紹時候,要把姓與名還有職稱都放進去。只講名字是不正式講法
– 語尾的語調放低,比較有肯定感。拉高則有提醒人的注意力的目的,但沒那麼有自信
– 業務人員線上會議自我介紹的時候,也可以將自己的姓名職稱聯絡方式等,打成PPT讓對方截圖或是更容易超寫
– 自我介紹與聊天的素材中,可以軟硬搭配。既有跟對方拉近關係的軟性素材(美食、公開提過的旅遊、資歷、對方願意講出的家人等等),也有推銷自己的關鍵字(把自己當成公司的話,難免會提一些本公司也經營商業分析,顧客有誰或誰等案例)
– 軟性與推銷的組合可以是1+3,也可以是3+1。端是在互動的節奏與情境。
– 線上開會等待開場的時候,主持人可以打開鏡頭,大聲跟每個入場的人問好,創造開會的『場感』(這個詞是我創的,書裡沒有,哈哈)
– 參與線上會議的人,背景音安靜是基本禮貌。但在背景安靜的前提下,開麥克風是很棒的。因為當主持人或簡報人講話的時候,開著麥克風的人的『嗯嗯,也是』的回應聲音,能讓對方覺得有在聽。(這點我偶爾會做,但從未想過)
– 交代作業與派工的時候,盡量具備人事時地物,聽話的人更容易follow ,也能確保回來的素材品質。與其說今天下班前交作業,不如說請在今天傍晚五點前,提供包含產品名稱、目標對象、主要競品的設計至少200字。
– 線上會議討論陷入僵局的時候,可以降低難度,善用軟體聊天室功能,讓大家在有個緩衝下容易發言,眼睛也有個東西看。
– 線上會議在人多的時候,可以用略快的語速,提起大家的注意力,避免與會人員失焦
(但我覺得這個要對應節奏的安排與討論時間,不然快節奏獨白久了,聽眾會疲乏)
我最近有個心得,溝通技巧有時候是種文法。在跨語言溝通的時候,文法就沒有對錯,只是代表思考模式的不同。無論低語境(有話直說,不需要猜測)或是高語境(很會讀空氣,讓人感到熨貼)都是一種文法。
注意到自己的文法與他人文法差異,從中微調自己的做法,找出最有效率又讓自己最舒服的方式,是永遠不需要停止學習的吧。

2019失敗者年會

為什麼想去?

正好看到幾次廣告,一開始覺得失敗者年會的名字很奇怪,有點譁眾取寵,似乎是想做成某種熱門活動。本來沒有想參加的。

幾次後,就看了講者介紹。五個人裡面有三個我可能知道是誰,另外兩個我沒聽過,但沒聽過又被放在主講,這個人可能有厲害吧?

活動前幾天再看到廣告,想到是免費活動、那天下午正好沒事,就報名了。

好玩的話就當作多認識世界(沒聽過但放在首講的陳柏楷,還有在媒體上聽過多次但沒見過本人的翟本喬、葛如鈞跟許皓)

不好玩的話就當作去三創晃晃,看最近有什麼活動。

閱讀全文 2019失敗者年會

持續更新一個月的臉書粉專之後(中)

有冠軍就一定有吊車尾,那麼上個月53篇文章中排名最後五名。也就是觸及、曝光、互動通通在最後10%的是哪些呢?(一定要這樣自己撒自己狗血就是了)

是珍珠,這些文章是珍珠不是遺珠。
閱讀全文 持續更新一個月的臉書粉專之後(中)

《哈佛最受歡迎的行銷課》心得

買書可以由此去

一:三件小事

講這本書之前,我想先講三個小事。

.

在我不熟悉的小宇宙中,有個手作藝品界的Ebay、有五千萬註冊用戶、2018年銷售額39億美金的手作電商網站Etsy,總之就是很多手作人的聖地。

有個叫Abby Glassenberg的手作部落客常寫文評論Etsy,有天她發現 Etsy 的CEO Chad Dickerson 被逐下台,忍不住寫email 給對方說明自己對經營方向的想法。

結果Dickerson 回信了,信中推薦她這本《Different:Escaping the Competitive Herd》

閱讀全文 《哈佛最受歡迎的行銷課》心得

【將來銀行:純網銀的挑戰與機會】講座筆記

前言:
在前一篇提過,我基於對純網銀的好奇,報名參加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舉辦的老闆學校講座3。果然跟網路印象相同,將來銀行的大頭們各個都是魅力型領導者,一開口講就讓人對將來充滿希望:把願景描繪得十分有感,對於有點難答的問題,也揮灑自如。

我把這場講座區分為四大段落,每段都由不做什麼跟要做什麼組成。

閱讀全文 【將來銀行:純網銀的挑戰與機會】講座筆記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