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5G 在講什麼?頻譜篇】給佛系使用者的電信冷知識之二(下)

前情提要:5G商轉得讓電信商先買頻段,頻段又分中頻跟高頻。越高頻越可以跑出高速度,但是相關設備、手機、分享器等周邊跟上的速度還沒那麼快。目前世界上主流是以中頻為主,但美國人主推高頻。

三、地越大跑越快

你一定很疑惑,為什麼越高頻跑越快?

就像A國的高空沒人住,可以開給高速公路廠商標售的地段無限大。

越高頻的路段,土地越空曠,可以拿出來給電信商標售的頻寬越大。

交通部目前規劃的5G標售頻段,中頻就有270MHz,4G時代可是集結了五個頻段才整出270MHz。地大贏一半,5G起步就比4G條件好。


小辭典:

頻段跟頻寬的單位同樣是Hz,MHz 可以指某某頻段,也可以指頻寬大小。要怎麼分辨呢?訣竅是看上下文:如果講的是大小,就是指頻寬;如果講的是高低,就是頻段。不過除了電信業者跟政府吵著要頻寬(土地),一般新聞討論的都是頻段。

四、不能用高頻就好了嗎?為什麼要搞中頻?

高頻那麼好,為什麼還要搞中頻呢?

中頻的好處就是跟4G的差異沒那麼大,現有設備發展接上較容易些,烙句比較厲害的話叫做『生態圈具足』,白話說就是你要買到基地台、手機、分享器。。。都有比較多廠商做。

高頻的周邊生態圈還在早期階段 ,不要說基地台數量少,就連周邊可以使用的手機、分享器。。等等設備也都不太好找。

最有名的是美國以發展高頻為主,目前問市的主要是基於28GHz的服務。從Open Signal的測速資料看來,測速超過1Gbps的真的很容易。但是相對的,訊號穩定性還有手機發燙等問題也還沒有克服,因此現階段全球的實用還是以中頻為主。

這就像某個高速公路商的土地在遠得要命的天邊,雖然路費低、路況好,但是要爬上去得耗掉半條車的命。視車車如大愛人的你,捨得跟嗎?還是去去隔壁那個路況普通一點、路費普通,但是很容易去的中間高速公路呢?

五、台灣要標售的頻譜是哪些,是世界通用的嗎?

目前交通部規劃的5G標售頻譜有兩組,中頻的3.5GHz跟高頻的28GHz。中頻有270MHz,高頻更是有2500MHz,快十倍那麼大。

由於前面提到的生態圈等因素,目前市場上比較熱門的是中頻,高頻的則被認為很可能叫好不叫座。

除了美國之外,目前全球主流的商轉頻譜是中頻。所以沒有意外的話,台灣明年商轉的5G頻是世界通用的,包含韓國、中國、英國、加拿大等等都有使用到中頻頻段。

結論:

媒體渲染的5G理想,一大半是高頻的應用場景,另一半我認為要靠低頻完成覆蓋。

像韓國這種採用中頻為主的國家,客戶體驗有種『快是快了,但好像沒快到飛天下地啊』的失望感。

但我認為短期內韓國的做法是比較實際的,中頻是一般消費者最先能夠體驗到的5G商用:『十倍快速、尖峰時段比較不塞車。』

從快一點點出發,希望能夠很快看到自動駕駛、萬物聯網、遠距開刀、異地演唱會。。。等奇幻科技發生囉。

同場加映

一、有低頻的5G嗎?

我聽說頻段是中性的,沒有特定頻段只能做第幾代通訊使用的道理,那有低頻段的5G嗎?

美國跟德國的確都有規劃使用600MHz 或700MHz的頻段作為5G。一般來說,這麼低的頻段會有涵蓋率好的優點,相對的速度沒那麼快,相信主要是用來補現有電信網路不足之處,而不是為了創造新高速度。

二、不能在低頻搞塊大一點的地,就能達到一樣的速度,為什麼要走中頻甚至高頻呢?

就像高空的高速公路要到客戶家還要經過很多交流道,有時候花的時間沒有比較省。走高頻的無線通訊,也有穿透力差的問題,誇張一點來說甚至會對客戶喊『一二三木頭人,不准動否則沒訊號』。

那麼,為什麼不用現有4G的低頻頻段,把地清空一點,又有大頻寬的好處,又不會有穿透力差的問題呢?

厲害的問題!

但是除了前面提到那些頻段目前都有人使用(現有4G使用者、Wifi、雷達等等),更重要的原因是所謂的生態圈,也就是『要有人賣你東西啊,長官』。

從基地台到使用者的手機等等,目前全球5G主流頻段是在中頻跟高頻,高通、華為還有未來聯發科的晶片都以這些頻段為主,低頻的5G目前還真的比較少人做。

更何況,5G比較快不是只因為土地大,土地的利用效率也高一些。利用效率高的意思是同樣大小的土地跑起來比較快:假如4G時代,每10MHz的連續頻寬可以讓使用者享受7倍的70Mbps的速度,毫米波約可以享受100Mbps(比喻,非真實數字)。

無論是從電信商還是一般使用者的角度出發,5G比較實際的用途都是在中高頻,尤其是中頻。那麼,就讓我們好好期待年底的5G頻譜標售,希望幾大電信商能標到夠大的頻寬,好好建設,讓我們享受夠快的網速吧。

衍伸閱讀

4G+講什麼?佛系電信冷知識系列一

【前沿科技之吳軍講5G】

【5G 在講什麼?頻譜篇】給佛系使用者的電信冷知識之二(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