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快速理解資本主義的現代挑戰:何帆的《三小時完全吸收、看懂21世紀資本論》

為何需要這本導讀?

《21世紀資本論》原書近700頁,體積龐大,全球讀者的Kindle紀錄顯示,平均只讀了2.4%。為了避免成為僅閱讀一小部分的讀者,本書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導讀。導讀的作者,中國著名經濟學家何帆,為了更深入地理解社會現實,甚至參加了為期兩週的電工培訓,並成功考取電工證。

本書的設計與優勢

  1. 本地引言: 書中邀請了台灣學者林宗弘解讀《21世紀資本論》,強調了書籍使用大量數據來支持其論點的特色。
  2. 學界正反意見: 何帆在書中整理了國際學者對《21世紀資本論》的正反觀點,提供了一個全面的學術討論,避免讀者需要額外搜索信息。
  3. 圖解與懶人包: 通過圖表總結了《21世紀資本論》的核心論點,並為每一章提供了懶人包,使得讀者即使只閱讀部分內容,也能快速掌握書籍的主旨

閱讀全文 快速理解資本主義的現代挑戰:何帆的《三小時完全吸收、看懂21世紀資本論》

階級對立與社會疏離:從《上級國民/下級國民》到《殘酷世界的生存法則》的洞察

 

社會上23%的男性過了50歲還從未結婚過,沒有機會繁衍後代、更別提發財、加薪、買房、度假…所有的好事都輪不到他們。

再看到那些階級層次本來「應該」在自己下面的女性、同性戀、移民、身心障礙人士,甚至老人都獲得更多社會關注,自己身為主流階級,卻什麼好處也沒有。

憤恨之餘,只好將不滿發洩在各個新聞頻道的留言板上,躲在匿名的背後,更加無所顧忌地說出心中的種種不滿:社會亂象都是對年輕人太放縱、外國人就是來搶我們資源、政治就都是在污錢…

他們當中的有些人,甚至掄起武器隨機殺人

以上說的不是台灣,是橘玲筆下的日本,以及中國、韓國,甚至美國。

當由科技領軍的生產力進步,帶給現代人遠超過工業革命前的經濟力時,隨著資本獲利力的進展,也讓貧富差距加深,中間階級消失。

中間階級消失或貧富差距巨大,也不是人類首次面臨,為什麼這次的狀況更加嚴峻?

社交媒體與各種短影音,每天持續無間斷放送著有錢有閒階級的豪奢生活,一般人更加強烈的感受到自己的無能

按照橘玲的說法,女性由於較擅長與人建立關係,還沒有那麼強大的不幸福感,或者負面感受。但是男性,尤其是低學歷的男性,只剩下年輕時候還能在群體中有一兩個朋友,一旦有人步入家庭,友情也會逐漸解離,剩下的人被整個打入不受歡迎的群體。

這些能量容易被政治操縱,主張回到過去的「美好」世界:把移民趕走、讓女性回到家中、同性戀與身心障礙者繼續待在世界的邊邊。

橘玲還引用了貝克、紀登斯、包曼等近代歐洲社會學家們的觀點,說明高度進展的現代化中,自由也代表了人際關係的解離,自主意味著更多跟不上的人被群體拋棄。

他也推論若實施無條件基本收入以改善「下級國民」生活品質的不可行處:不在國家的金錢力,而是無法合適的畫出要不要給移民與外配同樣收入的條件。過於寬鬆會被洗族群,過於嚴格在道德上很難說服社會。

《上級國民/下級國民》的描述太震撼,看了實在心情不好(認真的開始盤算臉友們家的小男孩未來有沒有風險成為不受歡迎群體,還好,看起來都很受歡迎)

那麼可以看看作者前作《殘酷世界的生存法則》,這本的核心關懷是『如果不是那些努力就會成為人上人的人生勝利組,該如何自救呢?』

作者主張,現代社會讓各種小興趣族群更容易找到彼此,滿足他人的小需求也能為自己長出一片天。不一定要把自己鎖死在公司終生僱傭制中,打開賺錢的心態與機會,人生有無限機會。

橘玲的核心關懷都十分強大,且具備社會精神。但論證邏輯有時候比較…日本人,正反合中沒有那麼明快。好在文筆流暢,雖然不知道為什麼他拉來拉去講那麼多生物學與演化,看起來還算愉快。

寫完發現我前年就寫過《上級國民/下級國民》的心得了,還有《殘酷世界的生存法則》

透過數據與指標提升工作表現的快狠準心法 :《數值化之鬼》

​上班族都不喜歡寫年度績效考核吧,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發現績效考核能讓人用數據與指標提昇工作表現,甚至還可以用在追求人生小目標的進步上。

只是,怎樣避免濫用或自我欺騙呢?我整理了五個要點

無論如何,先衝刺行動量吧 作者指出,上班族常用模糊語言。但要進步,就要數值化後衝刺行動量。

老手不要只看成功比率 老手不喜歡輸,會把目標轉為成功率。但成功率不能取代成功量。

主管的價值是選出適合目標的行動指南 主管的價值在於幫助同事縮小適合的計劃範圍。但主管不應直接指導計劃方向。

PDCA的C原來是這樣用 檢視計劃與目標的落差,就是PDCA的C的價值。C的價值是定期與主管(或自己)一起檢視目標達成率。

如果你跟我一樣,在#MBTI的表達分類中屬於P 如果你像我一樣,屬於依靠感知(Perceiving)比較多,那你可能會有「嚴格看數字判斷工作效果壓力好大」的感覺。

閱讀全文 透過數據與指標提升工作表現的快狠準心法 :《數值化之鬼》

探尋身份、家庭與歷史:平路的台灣三部曲《東方之東》、《婆娑之島》、和《夢魂之地》

個人與歷史,竟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

平路的台灣三部曲,包括《東方之東》、《婆娑之島》和《夢魂之地》,是一個跨越十多年的創作旅程,但卻有共同的主題和寫作節奏。

這三部曲的表面故事包括尋找失蹤丈夫的前文學編輯、職場與價值觀遇到中年危機的美國資深外交人員,以及小有名氣但靈力褪去的算命仙姑。然而,這些故事的背後,卻藏著更深層的主題和意義。

從想影響清國皇帝走向大海的鄭芝龍、
鼓吹荷蘭東印度公司更重視福爾摩沙的行政長官奎一,
到一生尋求強人父親認同的老人蔣經國

閱讀全文 探尋身份、家庭與歷史:平路的台灣三部曲《東方之東》、《婆娑之島》、和《夢魂之地》

數學思維的探索:從吳軍到Keith Devlin

在我們的學習旅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挫折,但也會有一些書籍能夠激發我們的興趣。我最近讀了吳軍的《邏輯思維訓練50講》,這個教材讓我對數學有了新的理解。

然而,當我想要深入了解更多時,我發現了另一本書——Keith Devlin的《這個問題你用數學方式想過嗎?》。

Devlin教授是史丹佛大學的數學家,他認為中學數學教育在培養具有數感的人上出了問題:遺漏了近三百年的數學發展,只著重在數學計算的部分。他認為,六零年代的「新數學」一度想要校正這問題,卻矯枉過正的完全忽略數學計算,讓數學思考成為無根之幻想。他強調,我們需要培養會問對問題的能力。

Devlin教授出了幾十本書,有一半是推廣數學教育的科普書籍。他形容這些是小眾的流行書籍。的確有一群人熱愛而大受歡迎,但始終是一小撮人。只有讓這些人再擴大,才能提升整個社會的思考品質。

我看半天還沒看完,還一直翻回去重讀,也在YouTube上看Devlin的11小時教學,猶豫要不要上完這11小時。但凡能想重讀的書都很耐讀,想要鍛鍊邏輯思考能力的,吳軍和Devlin的書都值得一讀。

《這個問題》已經絕版,可以從圖書館借,以下是台北市圖連結

https://book.tpml.edu.tw/bookDetail/619892?qs=%7B%5Eurl3%2C%2Fsearch4%2Cquery%5E%3A%7B%5E%2Cs23%2CISBN4%2C%2Cs13%2C9789862352526%5E%7D%7D

這次行銷是在獲客還是敗好感

前陣子我把舊的IPhone 賣掉,經歷了3個平台,正好體驗了完全不同的獲客與經營策略。哪一種你更喜歡呢,我們看看
第一個平台的收購價最高,姑且說是150吧,雖然是給你購物金,但還滿多地方可用的
第二個平台收購價普通,大約是110吧,但是是給現金
第三個平台收購價最低,而且給的購物金只能在他家使用,貨還不多
為什麼我最後選擇第三個平台,而且被再次圈粉?
原來把貨寄給第一個平台後,經歷了一兩週的估價,結果給了一份檢驗報告,以及打八折的收購價,大約120
種種原因影響,我放棄被打折的收購價,改試第二個平台,想說至少還個現金比較開心。
第二個平台一樣是線上估價,但得寄回去檢測後才是實際收購價。可能過了收購熱潮,這次倒很快,3天就回覆了:3折預估價,也就是33
哇、雖然是現金價,這價格也太嚇人吧。毫無懸念的拒絕它
這下棘手了,是放棄賣掉它,還是自己去蝦皮賣呢
我試著去蝦皮賣了兩週,沒啥回應,看來我得重學賣東西
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去第三家問問,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
第三家,明碼實價。官網的估價是多少,現場就是多少。含排隊在內,15分鐘搞定。兩天後還寄信問我是否滿意店員Andrew的服務
第一家,開價150,實收120。體驗略落差
第二家,開價110,實收33。體驗🤔
第三家,開價100,實收100。體驗 超乎預期,事實上,我當場立刻在朋友群中推薦它們
我們常想用吸睛的文案「騙」客人點擊,想著進來了就有機會。
但有時候,當吸睛與事實落差過大,可能會讓獲客行為變成敗掉好感的小遺憾
其實從這三家的本業與回收業務差距,還有外包方式,外包也要賺錢等等商業模式切入,我可以理解為何會有這些差異。
只是,品牌建立不易,信用在低觸及低點擊年代會越來越有價值
圖說:漂亮的禮物卡跟直接問我店員Andrew 體驗的顧客調查信件.

apple_store_gift_card
apple_customer_feedback

為自己打造重新開始的底氣~2023得到“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

註冊得到2700天之後,聽了8次線上跨年之後,我終於到了現場

對得到app的粉絲來說,2023年的羅胖跨年,不是個仰望的年份。

.

Friends of Time 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現場

Friends of Time 時間的朋友現場-2
Friends of Time

.

這跟早些年大聲說著自己要當個可隨時插拔的高彈性U盤、是在替皇帝讀書的書僮、高唱外送與共享經濟帶來的新世界,我們要如何趕上世界的氣勢大不相同

那些年得到會員與讀者規模連年擴充,一年一年我們看著用戶數從幾百萬到數千萬,

每日活躍數幾萬幾十萬的增加,開課的老師人數與學院課程數量節節上升

跨年晚會贊助商也處於上升期,從三隻松鼠這些零食,蹭蹭蹭的往上升到汽車甚至房地產

說到房地產,羅胖替碧桂園業配時候讚美與滿意的神色,我都還記憶猶新

但連原本想要百年傳家的碧桂園都還款困難,香帥老師都說是微利社會

羅胖稍微有點洩氣感,也是人之常情吧

面對自己怎樣努力都一再重複出現的問題

就是雞湯高手,也有想關火的時刻

.

但英雄之旅的關鍵,是怎樣渡過低潮;風停的時候,豬或狗只能靠自己。

在這次的跨年演講中,我看到由內而外的四種轉念示範

不管是對企業人、自雇者、創業者,甚至一般學生都算有用

#1 內- 行業的成長天花板能用創意突破嗎?

#2 內- 降低成本的同時,能讓品質提升嗎?

#3 外- 生成式AI超越人類那天,是否只剩工程師有用?

#4 外- 當世界只剩逆風,努力還有用嗎?

.

#1 內- 行業的成長天花板能用創意突破嗎?

羅胖舉了茶飲店的案例,老闆林森看到人口紅利消失,未來30年年輕人越來越少

等於是會喝飲料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飲料市場在縮小

但投入行業競爭的同行又越來越多。

長此以往,茶飲店哪裡是個有未來的行業?

林森的創意選擇是:有沒有一個營運法,能只用一個員工營運,但看起來不寒酸還有趣?

結果是靠著優化整間店的動線,把所有設備都放到員工雙手周邊,點餐做飲料收付錢一次完成

但這樣骨子裡是降成本,哪裡是創意了?

創意在他請武術老師訓練作飲料方式,把飲料製成當作一種表演,顧客點飲料就像是在看街頭跳功夫舞。

花招百出,符合飲料店要給人熱鬧新意的行業特質,也不需要更多員工。

當天花板定在那裡,求生存的動力讓人開始設計產品

『樂觀者不是相信永遠陽光明媚,而是在聽到預報後去找雨傘』

(有沒有種海底撈跳科目三的既視感,員工討生活真的也是不容易)

#2 內- 降低成本的同時,能讓品質提升嗎?

”戈壁沙漠徒步行“不但是種自我挑戰,更是企業團隊建設、親子旅遊的旅遊體驗項目

怎樣讓有點難度體力考驗變成良好體驗?

文創旅遊老闆張瑞一開始嘗試的解方是讓人旅遊品質『變好,變高檔』

戈壁沒辦法像城市一樣洗澡,旅遊品質讓很多女性倒退三尺

張瑞就準備熱水車,讓自己帶的團有別於其他團,提升舒適度與舒適度。

但舒適的這個解法破壞了戈壁體驗的本質:讓人在困難體驗中,提升與淨化心靈

一起參加的團員從互相扶持,變成搶奪舒適資源,本來走完沙漠會變好朋友的,最後都還是陌生人

張瑞把自己的產品本質回歸困難中的心靈提升,也用這思路設計親子旅遊

讓爸媽跟小孩第一天一起走,第二天第三天分開走,第四天父母易子而教,帶別人的小孩

帶完後別的團員都看到自己家小孩的種種優點:害羞的人變成內心自有天地,過動的人變成有主張

最後一天第五天,父母矇上眼睛由小孩帶著走

本來對自己家小孩這不放心那嫌棄的父母,忽然感悟到自己老年後的親子關係可能就是這樣

而每團都有一天晚上設計成電力設備停掉,只能看星星看月亮(還有煙火)

搭配計算到秒的日升月落時間,用大自然作為體驗的元素,體驗的旅遊與品質就上來了

有些品類的品質優化,可能不在直接成本的提升,而是可複用的體驗優化

『最燃的體驗,不在於經驗之外,而在於生命之內』

#3 外- 生成式AI超越人類那天,是否只剩工程師有用?

羅胖提到過去一年生成式AI的各種猛爆式進展,像是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了

生成式AI的工作品質與人類頂尖水準的那天,要多久呢?

根據預測網站,可能不是原本大家以為的五十年後,十五年後,甚至五年後,

而是兩年多後,剩下不到一千天,是2026年的4月20日。

(人類只剩一集可以逃了,逃去哪,怎麼逃呢)

現在有人可以用AI協作,一人工作室產品品質更勝一間公司,是單人企業家

卻還有更多人覺得AI只是好玩缺乏實用價值,寫個工作總結都寫不好

羅胖說自己也曾是那個曾經努力學習AI怎樣下指令卻放棄的人

這樣的人到底怎樣可以學會指令工程?

又,在AI取代人類那天,是不是只剩下工程師能有產值?

羅胖提到綠洲資本的張津劍,他打了個比方:把AI當成一班聰明絕頂的大學生,

『你能領導多少學霸實習生?』

如果有方法的話,就可以用那些方法來指揮AI

換句話說,『缺的不是使用AI的能力,缺的是指揮人的能力』

工具越強,對使用工具的的要求就越高。

而在AI會不會取代人的部分,萬維綱的觀察是:

『人永遠是最終決定者,因為人可以用血肉之軀,承擔決定的後果』

這有點像團隊老闆:無論員工能力再強,都無法取代老闆該扛的那些責任

反過來說,那些不肯扛責任的老闆或人類,自然就是AI風潮下最沒有價值的人

願意扛起定義問題與承擔後果的責任,才有不被AI取帶的底氣

#4 外- 當世界只剩逆風,努力還有用嗎?

就算我們願意用創意突破天花板,用更多的腦力創造體驗與成本優勢,用扛起責任來區隔自己與AI

這世界還是可能有其他人遠遠超越我們,或是覺得我們做的事情不值得,或是不給我們時間

清華大學的五洲老師帶著團隊研究廁所優化,家人的鼓勵『至少競爭很少』聽起來有點像酸語;

有音樂大師還在創意與執行力的盛年,還有多少想完成沒完成的樂章卻被宣告癌症

當世界只剩下逆風,這些努力要幹嘛呢?

羅胖在這裡提了兩件事情

一個是不要再看外界的成功定義了,看自己內心從事這些行業的初衷,回到自己

像是安利的陳大哥把自己轉換成替人安排休閒與交朋友的人,

他強大的安排能力讓直銷的產品只是朋友回饋對你感謝的副產品

又像北京清華大學五洲老師的團隊,

用科技讓北方寒冷冬天的公廁,用戶脫下褲子時既有暖氣,又不需要持續供暖的高能耗;

用設計洗手後甩水與地板除濕方式,讓廁所清潔簡單且不用更多人力

還能在業主說『怎麼做到我不管,希望成本降下來』的時候,想出各種方阿

更觸動人心的是坂本龍一的故事

羅胖提到大師罹患癌症後,做的事情不是把餘生花在求生上,

而是開始寫每月專欄:提醒自己還有幾次月亮可看

音樂與月亮都是世間的美好,至少可以一直珍惜它們

最後最感人的是,羅胖放出大師生前持續在編輯,編輯到幾乎最後幾個月的葬禮樂曲集

坂本龍一安排了自己葬禮上要放給參加者的樂曲集,33首曲子的編輯的痕跡持續可見

第33首的Breath 是在2023年才編輯完成

讓我們看到他到生命最後一刻,都在選擇自己要用什麼樣的方式面對

面對逆風,可以選擇不再處理外求功課,而是問問自己真心想要的功課以及如何面對世界

至少最後的成功定義可以依從我心

『我能掌握的東西比看起來多得多』『別人這個世界對我們完全得手』

.

#1 內- 行業的成長天花板能用創意突破嗎?用創意重新設計產品

#2 內- 降低成本的同時,能讓品質提升嗎?設計可持續復用的體驗優化

#3 外- 生成式AI超越人類那天,是否只剩工程師有用?只有不肯扛責任的人類才會被淘汰

#4 外- 當世界只剩逆風,努力還有用嗎?當成功定義操之在己,即使到生命最後都還有努力的目標

.

鼓起餘勇,熬出一鍋新香鮮的雞湯之後,羅胖要怎樣面對得到app的挑戰呢?

身為招牌人物,他想要公司怎樣的未來呢?

羅胖端出自己人生最後一道菜:重開羅輯思維的長影片,題為『文明』回到歷史的本行

他立下了目標:用20年,每年48次,

從1000年講到1912年的歷史說書影音,回顧中國歷史與文明的關係

他設好20年的行事曆,2024年2月28日開始,週更兩次,

每次講一年的中國歷史發生的事情以及對今天文明的影響

身為從歷史頻道起家,這無疑是回到他的本行,

但也不只有本行,他能用這七年多來得到APP走過一遭的各種技藝

回看當年的初衷,重做一次,希望能做的更大更好更久

他提到有團隊有團隊的做法,沒有團隊就自己在家裡書房查GPT且自己講,

手機架好仍然可以週週二更

再一個二十年大願,只是這次無關風與豬,而是回到自己最關心的領域

許下長久耕耘的宏願

.

如果是作為一個粉絲,2023年不是聽羅胖跨年最好的年份

但如果是做為常常感覺彷彿沒有盡頭的隧道中持續向前的人

2023年跨年立下志願要回到本行,持續二十年週更兩次,直到成為一老漢的羅胖

用勇氣與志氣鼓勵了我

….

立志不要立一年,要立就立個二十年

沒有二十年那麼大的宏願,至少也立個五年的吧

所以我打算用五年時間,舉辦一百次讀書會

公司內部或社團同學甚至陌生人…

把自己會的事情、想會的事情,跟人一起學習

跨年後隔天早上,從深圳飛回台北準備上班時

我看到得到社群中另兩位創辦人的動態

脫不花一一讀著每個跨年筆記投稿,對傑作按讚回饋

快刀青衣前一晚忙到三點後,六點趕去機場飛往矽谷參訪

我原就知道這個app

不是一人老闆,其他人受僱來完成,而是三個人的聯合創業

在2700天的使用,經歷了這許多精彩的課程、科技與創業新知、各種訓練營、累積了幾年的電子書與聽書雙重會員後

看到這種單飛不解散的前兆,還是有點傷感的

但無論宴席散不散,人總是要找自己願意獻身的領域的

在裡面處理也許有成就也許能幫人但總是很磨人的議題

就讓我們盡量來許一些大願望,然後努力實現吧

創造無畏的團隊 ~ 《#心理安全感的力量》

坦白說,看到Amy Edmondson. 的書名《#心理安全感的力量》時候,我挺不以為然的。
工作上,我不太喜歡太粘膩的人際關係。有段時間我最喜歡的格言是『上班好同事,下班不認識』(現在沒這麼決絕了,好同事也是好朋友的還是不少)
儘管已經比較有人味,對於太過強調『我們公司是個大家庭,有什麼事情同事都會互相接納與幫忙』,我還是覺得挺敬而遠之。
看到這本書名時候,我真的想說:難道是一本強調公司要像大家庭,Nursing 、保護員工情感的奶媽書嗎?但因為公司有請人導讀,我想說不要用成見看世界,給自己一個機會。
聽完也讀完本書後,覺得這本書的英文書名《The fearless organization:Creating Psychology Safety in the Workplace for learning, innovation and growth 》 更彰顯作者的主張:
創造工作場合的心理安全感,提升學習、創新與成長力,進而打造一個無畏的組織
比起中文書名強調心理安全感,我更喜歡英文版強調無畏的部分
.
任教於哈佛商學院的Amy Edmondson 提到,當組織內的人陷入發言前『看老闆臉色,不知道能講不能講』的氣氛,等於是集體沈默螺旋:沒有人膽敢把自己觀察到的問題提出來。久而久之,大家對於怎麼做事情才對,決策正確的貢獻等等都陷入冷漠。
最後變成組織中發生極大的錯誤,卻沒有人能夠事先提醒與糾錯。
書中有提到的富國銀行詐騙案:銀行為了持續交出超出投資人期待的績效,訂下不可能達成的交叉銷售任務(開出不可能的帳戶數,每個用戶都買好幾個投資商品品等等),分行間接鼓勵員工用盜用個資的方法達成目標。吹哨者被人資請走,內部控制無效…
最後富國銀行跟監管當局支付 10 億美元的罰鍰,後來也關閉了部分的分行。
.
什麼時候我們需要心理安全感?
如何讓心理安全感有生產力?
.
心理安全感是必需品嗎?其實不是。
當環境安穩無變化時候,沒有心理安全感也無妨
當沒啥挑戰、萬事皆可達時,人們進入冷漠區或是舒適區,
心理安全感沒啥生產力
唯有當外界充滿挑戰、不可預期時,心理安全感的力量才能讓人與團隊進入學習區
.
根據Edmondson 對醫院的研究,心裡安全感較高的組織成員,會回報較多的錯誤。這代表同仁表現較差嗎?其實不然,從第三者的觀察,心裡安全感較高的組織反而有較少的犯錯次數。只是因為不擔心回報錯誤會變成社會性人格死亡,成員比較願意回報,並加以修正。
.
而組織如何提升成員的心理安全感呢?書中提到的是不要檢討人,而是檢討事。讓出錯以及衝突都變成下次可以改善的機會。而這種改善精神,必須由領導人著手。
更進一步,領導人如果還能偶爾自嘲,不害怕展現自己弱點,員工也許有機會更放鬆地提出自己犯的或者觀察到的項目(這部分《#逆思維》的Adam Grant 有更精彩的案例:他叫華頓商學院的教授們直接把學生回饋中好笑的部分唸出來,跟學生一起自嘲。還把這招分享給微軟等大企業高管)
.
此外,大組織在成就新創與成長的時候,安全感更是十分重要。
因為新創與成長,不是一個Idea 就可以達成的,往往需要經過無數次測試與轉向。每次測試後,如何豐富化測試的經驗,成為轉向的養分與教訓,而不是讓轉向成為一種污名。靠的也是鼓勵正向面對改變的心理安全感。
.
.
最後,《#心裡安全感的力量》《#零錯誤》。我是一起看的,一開始覺得這是衝突的想法:怎麼能一邊雷霆風行的消滅錯誤,一邊創造有安全感的組織呢?後來發現,這還真是息息相關。因為當組織中的人缺乏安全感的時候,不要說注意力彈珠容易消失,就連檢討SOP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地方的勇氣都沒有,更別提針對創新想法提出各種多樣性的決策建議與討論了。
而有安全感也不是組織的終點,而是打造大無畏,什麼挑戰都敢承擔的開始。

讓你的SOP有用起來 – 談談邱強博士的《#零錯誤》

前陣子跟同事們一起讀《#零錯誤》,一開始看到書名的時候,我內心充滿疑惑與排斥:
這不是講求創意的年代嗎?為什麼要讀一本規範生產線上工人的書呢?
就算我們常常自嘲是工人智慧的工人好了,大部分人的工作也不像核電廠或是開火車一樣涉及人命,又為什麼要以零錯誤為目標呢?
但靜下心來讀了幾篇後,發現這還真是讓SOP有用起來,日常工作出錯率降低的好概念與方法。
甚至很多我們自以為是靠創意的工作,其實也能用規則化甚至套路化的精神,重做一次,看看自己能找出多少規則化、效率化、極緻化的空間。畢竟我最討厭人家用『我們這行很多眉角』來躲避將資訊透明化與容易傳遞的。(關於知識工作規則化,今年上了另一門好課,也很想分享心得。不過這是另外好幾篇文章的事了)
說回零錯誤,書中分享的操作方式,放在讓SOP有用起來上,可以簡單用3個面向,前中後的涵蓋
– 創造能執行SOP的還境
– 制定高度可行的SOP
– 提升決策甚至制定SOP的決策品質
.
有工安事件的時候,我們常說問題出現第一線人員不按照SOP作業。彷彿錯誤都在執行人員身上,更像執行人員身上安裝好程序,可以隨時更版,然後不會前後矛盾。
邱博士提醒我們人類的注意力有限度,像5顆彈珠一樣的每天起床後持續消失,每做一點困難的事就少一些彈珠。當我們當天的彈珠少到不行的時候,就連照著白板抄字都會抄錯,這時候不要說按照規範好的程序執行SOP的能力,就連注意安全避開危險這種基礎生存本能都可能受到威脅。
我跟同事分享的時候,舉了書中香港年輕白領連續不睡覺3-4天工作後過勞死的案例,強烈感覺到年輕同事都震撼了:我們好好提升效率,準時下班保護自己的彈珠與生命吧。
#制定高度可行的SOP:設計讓驢子都能工作的簡易檢查點
驢子的比喻其實是我創造的,但有時候我們制定SOP的時候求好心切:希望人員能夠檢查幾十個項目,還要能夠考慮完全相反與矛盾的價值觀(例如把創造營收與保持獲利都放在SOP裏面,這當然不是SOP甚至KPI,這是策略階段要負責的事項。就算是訂成人員標準,那也是兩種不同執行要點,而不是一項)
書中提到,讓規則簡單可以執行,還有要設立自動檢查點。生活中的例子,例如台鐵與高鐵的列車長會在關上門前進行指差確認:不但用眼睛看,還用手指著自己要確認前方已無人員與異物,還要大聲唸出來。這些檢查點讓與生命安全的業務,能用更少的彈珠(注意力)來安全執行。
#提升決策品質:5個比2個好
這是刷新我提案與思考習慣的一點:要讓自己或主管選擇的時候,不要只提供兩個選項,提供五個。
為什麼?邱博士指出,只有兩個選項會窄化我們思考品質,陷入只針這兩個的好壞去進行主觀的判斷考量(我的OS: 或是說小孩子才做選擇,兩個的好處我全都要),但是當選擇項目夠多的時候,我們需要一一針對差異評價,就能夠甄別出我們真心在意的項目。
放到SOP制定的品質來做延伸思考,當我們想要在快速與品質2選1的時候,常會陷入快速就得犧牲品質的心情。但當我們試著讓自己多創造幾個選擇,有時候就能找出關鍵最在意的點,而不是全面性的要求無差別品質提升。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覺得SOP的優化與自己無關,每年寫內控自檢都很想快轉跳過。那《零錯誤》應該能帶來一些啟發與想法,至少不要讓自己過度加班到了沒有彈珠的境地,如果還能進一步檢討讓SOP有用起來就更太棒了。
Advertisements